青铜器上的龙纹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岗时期,纹饰变化多样,既有单体与双体之分,又有虎首、兽首、鸟首之别,还有尖角、直角之异。殷商时期的青铜器龙纹主要体现对龙的神秘力量的敬畏,此时的青铜龙纹的特点是古拙、神秘、威严。 这种时代性特征不单单是技术上的客观因素所致,更重要的是先民意识里充满着对龙的神秘力量...
商代早期青铜器出现的兽面纹,一改之前简单的几何纹样,为青铜器披上了神秘的外衣,是中国早期艺术史上的一项重要革新。仔细审视可以发现,这些兽面纹基本都是由两只相对的夔龙组成的,属于突出面部的一首双身龙纹,再加上这一时期本就十分流行的单体夔龙纹,可以说龙纹是商代至西周早期青铜器上具有统治地位的纹样。
龙纹,也叫夔纹或夔龙纹,是青铜器上的一种装饰纹样。龙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常被描绘为身躯长、眼睛突出、嘴边有长须、四只爪子、鳞片大、腥味浓烈、叫声如牛的形象。龙在传说中有多种类型,但共同特点是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纹的结体大致可...
🔹 花冠龙纹:龙首无角,以凤鸟式的花冠替代,龙头回首,龙尾上竖,花冠自然垂下,为青铜器增添了别样的风采。🔹 两头龙纹:单个兽体身躯两端各设有一个龙头,身躯成为一条斜线或曲折形线,展现出独特的艺术创意。🔹 顾龙纹:以两两相背、中轴对称的形式,呈带状装饰于器物颈部或盖边沿,呈现出一种动态的美感。...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龙纹基本上延续了商代晚期的风格,各种夔龙纹、卷龙纹、花冠龙纹、两头龙纹、双体龙纹继续活跃于西周青铜器上。西周中期,人们开始追求青铜器龙纹的艺术审美,夔龙纹逐渐消失,龙身鸟尾的鸟体式花冠龙纹、身尾分离的顾首龙纹逐渐大量出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龙纹更加写实化,从商周严谨雄浑...
花冠龙纹(之一)(殷墟晚期)小子省壶颈纹饰 花冠龙纹(之二)(西周)懿王时期龙纹方鼎口沿纹饰 花冠龙纹(之三)(西周)早期侯盂腹部纹饰 回首龙纹带盖盉 此盉为西周时期青铜器,盖顶装饰回首龙纹,颈与腹部装饰龙纹和鱼纹。 04 两头龙纹 而后商人又创作了一种两头龙纹,即单个兽体身躯两端各设有一个龙头,身躯成...
花冠龙纹(之一)(殷墟晚期)小子省壶颈纹饰 花冠龙纹(之二)(西周)懿王时期龙纹方鼎口沿纹饰 花冠龙纹(之三)(西周)早期侯盂腹部纹饰 回首龙纹带盖盉 此盉为西周时期青铜器,盖顶装饰回首龙纹,颈与腹部装饰龙纹和鱼纹。 04 两头龙纹 而后商人又创作了一种两头龙纹,即单个兽体身躯两端各设有一个龙头,身躯成...
两头夔纹:双头龙的奥秘 两头夔纹就是一身两头,头一般作颠倒相向,有的两头相同,亦有两头相异。这种纹饰在商代的青铜器上经常能见到。 蟠龙纹:卷曲的龙 蟠龙纹,也称为“卷龙纹”,就是将龙的身躯以龙首为中心盘卷成圆形,一般装饰在铜盘的中心,流行于商末周初。有时龙首还会做成立体状,就像要从盘子里飞出来似的...
1、夔(kuí)纹 在古代,人们认为“夔(kuí)纹”是一种有一足、二足或根本省略了足的龙形侧面图像。它的口都是张开的,体躯伸直或弯曲,额顶有角(或称冠),尾部上卷或下卷。所谓夔(kuí)纹,在殷代中晚期至西周早期,常常作为主要纹饰,装饰于器物口下颈部,也有的作为次要纹饰装饰在青铜器的饰圈足上...
🔍 商代晚期,青铜器铸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商人们创造出了五种主要的青铜器龙纹形态:爬行龙、卷曲龙、花冠龙、双体龙和两头龙。这些龙纹形态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爬行龙纹是最常见的,形态多样,包括带虎耳的、卷角的、曲折角的、长颈鹿角的、尖角的,以及长鼻前伸、一足、两足、无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