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匜,承载的不只是清澈之水,更是礼仪文化的深厚底蕴;它不仅是一种实用器具,更是礼仪制度的生动体现。如今,在青铜器之乡宝鸡,出土和馆藏的精美匜打破岁月的缄默,重现在世人眼前,引领我们回溯那被历史尘封的礼仪华章。历史长河中的青铜匜 宝鸡地区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其中的匜更是独具特色。1975...
1、【亻朕(yìng)匜】时期:西周 馆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1975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董家村。此匜高20.5cm,腹深12cm,腹宽17.5cm,长31.5cm,重3850g。器形整体像一只羊,盖前端为兽头(可能为虎)且宽流直口,口缘饰兽体卷曲纹,平盖面呈琵琶形,四兽蹄足。内底和盖连续铭文157字,匜的器内铭文是中国第一篇...
周代青铜匜是一种重要的礼器,其起源于晚商酒器司母辛匜,应是源于酒觥,西周早期的青铜匜与商代形制基本一致,通体模仿动物造型,带盖可以防止酒洒出,底下有四足支撑起一个较大空间,可以在下部加热温酒;随着周人禁酒的政策逐渐加强,一大批酒器开始向水器转型,其中就包括匜,西周中期的匜已经转化成为水器,因...
1975年2月,陕西岐山县董家村村民在村西平整土地时,在距地面约一米的深处,发现了一个椭圆形窖藏,内藏有37件西周青铜器,被誉为中国“青铜法典”美称的朕匜就是其中之一。青铜朕匜是是一件水器,为当时的贵族洗漱用具,这件宝贵的青铜器高20.5厘米,重4.85公斤,器形整体像一只羊,盖前端为虎头,盖面呈琵琶形,四兽...
青铜器:匜 上篇博文介绍了《青铜器:盘》,在“沃盥之礼”中的沃即是以匜浇水于手,盥则是洗手、洗脸,盘则用来承接弃水。 匜【yí】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其形制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瓢,前有流,后有鋬。为了防止置放时倾倒,在匜的底部常接铸有三足、四足,底部平缓一些的无足。
匜:古代盥洗时的浇水器,与盘是一套器具。形体椭圆似瓢,前有流可注水,后有可执拿,下有三足或四足或无足,有的带盖。青铜匜 觯:一款盛酒礼器。形似尊,容量却小于尊,且鼓腹下垂、侈口、圈足,大多数有盖。西周 青铜觯 甗: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奚□单”匜,这件东周时期的青铜水器,以其37厘米的流畅流线、20厘米的通高体态,于1973年在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高店村重现人间,如今珍藏于河南博物院,成为窥探春秋文化的一扇窗。这件铜匜,以“奚□单”为名,其造型之精美、花纹之丰富、铭文之清晰,无不透露出浓重的中原文化气息。铜匜...
早期匜为青铜制,汉代以后出现匜金银器、匜漆器、匜玉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有“奉匜沃盥”的记载,沃的意思是浇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奉匜沃盥是中国古代在祭祀典礼之前的重要礼仪。匜是商周时期用青铜铸造的一种洗漱器皿,相当于现代的瓢或舀水器,有的有盖,有的体高,有的全身布满花纹,造型不一。
战国青铜匜 匜是盥手注水之器。盘匜皆同用,故传世和出土之器皆与盘同出。匜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其形制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瓢,前有流,后有鋬。为了防止置放时倾倒,在匜的底部常接铸有三足、四足,底部平缓一些的无足。该匜为战国时期盥洗器,敞口,平面呈椭圆形,瓢状,前有半圆形...
青铜匜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随着时代的演变,匜的材质和样式也发生了变化,衍生出多种多样的匜型。在传世的瓷器中,我们最早能见到匜是在汉代,而唐、宋时期也有烧制。到了元代,景德镇的瓷匜产品尤为多见。△龙泉窑青釉瓷匜 甘肃省博物馆藏明清时期,玉制匜的形体相对较小,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