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诗人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在回忆想像中便赋予扬州以完美。这两句特意渲染山青水秀、草木常绿的江南清秋景色,正是要为下两句想像中的生活图景提供美好的背景。而首句山、水相对,“隐隐”、“迢迢”迭用,次句“秋尽江南”与...
④凋(diāo):凋谢。⑤玉人:貌美之人。诗中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诗词译文青山隐隐起伏,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每夜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诗词赏析第一句写远景:青山逶迤,绿水如带。“隐隐”“迢迢”这一对叠词突出空间的阔大。第二句道出时间,“秋尽江南”与...
3.草未凋(diao):一作草木凋(diao)谢。4.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5...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赏析 诗的头两句写景。第一句摄取的是远镜头,扬州一带远处青翠的山峦,隐隐约约,给人以迷离恍惚之感;江水东流悠长遥远,给人以流动轻快的感受。第二句是想象江南虽在,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黄,表现优美的江南风光。这两句是从山川物候来写扬州...
古诗词 《青山隐隐水迢迢》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如下: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此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悠闲。全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
“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诗人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在回忆想像中便赋予扬州以完美。这两句特意渲染山青水秀、草木常绿的江南清秋景色,正是要为下两句想像中的生活图景提供美好的背景。而首句山、水相对,“隐隐”、“迢迢”迭用,次句“秋尽江南”与...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1.诗歌开篇运用“隐隐”“迢迢”两个重叠词语有何作用2.“秋尽江南草未凋”一句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3.诗歌最后两句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请简要赏析。 相关知识点: ...
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答案 【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时今已过深秋,江南草木尚未凋谢 扬州的二十四桥,在月色中显得格外的妖娆。美人你在何处教别人吹箫?优质解答相关推荐 1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诗人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在回忆想像中便赋予扬州以完美。这两句特意渲染山青水秀、草木常绿的江南清秋景色,正是要为下两句想像中的生活图景提供美好的背景。而首句山、水相对,“隐隐”、“迢迢”迭用,次句“秋尽江南”与...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的意思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古诗 作品《寄扬州韩绰判官》第一二句,其全诗文如下: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注释】 ⑴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 使的属官。时韩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