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文内容看,上一句“青山隐隐”也表明了草木未凋,倘若凋尽,便不是青山了。正因草木未凋,美景常在,与下文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相映衬,凸现了江南景色之美,让人缠绵忘返。从写法上看,采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更抒发了作者对远在江南的故人的怀念之情。如果...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1.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A.杭州 B.苏州 C.扬州 2.诗中“迢迢”的意思是() A.形容江水很深。 B.形容江水悠长。 C.新购让江水很大。 3.诗人借用 的典故,来表达与友人调侃,思念故人的感情。 4.“北望扬州,青山隐约可见,流...
唐朝诗人杜牧所作—《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译文及注释 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谢。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 - 小桥流水人家于20240217
#复习背诵古诗词 #扬州游记 《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 - 景铄子通于20250104发
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以后,在江南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韩绰:事不详,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南望扬州:青山隐约,绿水迢迢不断。这里的“望”,实带有想象的成分。眼下已到深秋,想必江南草木都凋零了吧?诗人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在回忆想象中便赋予扬州以完美。这两句...
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青山隐隐起伏,绿水千里迢迢,秋尽江南草未①凋。已是深秋,江南草木尚未凋谢。二十四桥明月夜,扬州二十四桥的夜晚,明月高照,玉人何处教吹箫?你在何处,教美女吹箫?1.描写江南深秋景色的句子有: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译文:青山隐隐约约连绵不断,江水迢迢奔流不息。时已深秋,江南大地草木开始枯萎凋零。 全文: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猜你喜欢 5204 流水迢迢 by:零清音 1845 岁月迢迢 by:星际数科 31.9万 修仙路迢迢
8(二十八)《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自招真题演练】《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①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注:①二十四桥:桥名,旧说在扬州。另有他解。1.首句中的“隐隐”“迢迢”,写景中蕴含无尽意趣,试简要分析。2.后两句话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感...
“青山隐隐水迢迢”下一句是:“秋尽江南草木凋”, 这是出自于 唐朝 杜牧 所著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附《寄扬州韩绰判官》全文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 作者:杜牧 朝代:唐朝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中华文化#古诗词#中华好诗词《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代·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逐句翻译: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谢。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