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庄村党支部书记霍军政说,“现在霍庄村制作社火道具的商户有280多家,还有一批年轻人毕业之后,回村创业。他们将有科技含量的元素融入进去,使得产品更加活灵活现,2024年霍庄村的社火产值在1亿元以上。” 下一步,霍庄村要继续让科技赋能,打造好特色产业,让这项传统文化产业更好地发展下去。 统筹:王晓峰、黄蕾、双...
3月20日,从建安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获悉,在近日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发布的《关于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推荐名单的公示》中,许昌市建安区选送的霍庄社火非遗工坊案例《霍庄村社火:让乡村的日子“红红火火”》成功入选。 据了解,非遗...
社火源于农耕文明,融合了多元的传统仪式与艺术表演形式,是百姓逢年过节必不可缺的重头戏。霍庄村是全国著名的社火道具专业村,自清末至今已传承上百年。霍庄村党支部书记霍军政介绍,全村535户,280多户是社火商户,其他没开店的也基本都在别家打工,可以说是家家做社火,“去年全村社火销售额上亿元”。杨志兵在霍...
“霍庄社火可以说是全民齐动员,社火道具家家都有,社火表演老少皆宜,群众参与性很广泛。”霍庄村党支部书记霍军政说。 进入冬季,到了农闲,村民白天生产社火,利用早晚时间排练节目。快到傍晚,大家把一天里生产的社火产品包装妥当,就开始换上行头到村委大院排练。 上至70多岁精神矍铄的老人,下到五六岁稚气未脱的孩童,...
深入走访霍庄村,探寻社火技艺的各个方面,包括表演形式、制作工艺、传承脉络等。运用多种调研方法,深度挖掘霍庄社火的发展历史,梳理其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历程与特点,力求呈现霍庄社火的深厚底蕴和文化价值,为社火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结合所学电子商务的知识,宣传霍庄村社火产品,利用直播平台协助当地...
“霍庄村社火道具制作能够长盛不衰,关键在于守正创新,这一批年轻人的作用很关键。”霍庄村党支部书记霍军政介绍,2012年前后,在外地上学的本村青年为社火道具的发展连接了互联网,从一两家到十来家,再到整个村庄,互联网的“星星之火”最终让社火道具制作又红火了起来。年轻人的加入,不仅让霍庄村传统手艺后继...
霍庄社火道具制作技艺起源于清中后叶。清朝光绪年间,霍庄村村民霍朝彦常年跟随舞狮队到外地演出,靠跑龙套、干杂活为生。晚年返回家乡后,因年迈体衰,只能干些舞狮道具修补这类的粗活。通过对社火道具的反复拆卸、组装、修补,渐渐掌握了...
河南许昌霍庄村:社火道具制作忙 图为村民正在制作舞龙。韩章云 摄 社火道具制作的技艺在河南省许昌市灵井镇霍庄村传承了百余年。临近春节,霍庄村十分繁忙,家家户户忙着赶制舞龙、舞狮、旱船、扇子等社火道具,通过快递发送至全国各地甚至海外,订单供不应求。近年来,随着国潮兴起,民众对传统文化愈加喜爱,借助...
3月20日,记者从许昌市建安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获悉,在近日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发布的《关于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推荐名单的公示》中,许昌市建安区选送的霍庄社火非遗工坊案例《霍庄村社火:让乡村的日子“红红火火”》成功入选。 据了解,非遗工坊是指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
在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西部,坐落着一个全国著名的“社火村”——霍庄村。走进这里,只见家家户户摆放着舞龙、舞狮、大头娃娃等传统社火道具,平坦整洁的村道上,快递车辆来回不停地穿梭拉货。红火忙碌,是这个小乡村给人们最直观的印象。从“小作坊里搞生产,销路要靠自己问”到“买卖双方不见面,坐着就能把钱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