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制度激励了官员们积极履职、争取佳绩。 《隋书·百官志》所记载的隋朝官制体系,不仅展示了隋朝政治制度的复杂性和严密性,更体现了隋朝政府在官僚体系构建和管理方面的智慧和创新。这一体系对于维护隋朝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大将军,吏部尚书,太常、光禄、卫尉等三卿,太子三少,纳言,内史令,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领左右等大将军,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尚书,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等六卿,上州刺史,京兆尹,秘书监,银青光禄大夫,开国伯,为正三品。 上开府仪同三司,散骑常侍,左右卫、武卫、武候、领左右...
《隋书百官志》作为记载隋朝官制的权威文献,其内容之丰富、体系之完备,令人叹为观止。它不仅按等级历叙了各类官职,还详细描述了每个官职的职责与权力,从中央到地方,从文官到武职,无一不包。 1. 中央官职:三省六部的核心 尚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尚书省的地位举足轻重。尚书令虽为长官,但往往由皇帝亲信担任,不...
《隋书》卷二八《百官志》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下载积分: 1000 内容提示: 隋朝: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隋朝: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杨坚建隋杨坚建隋灭陈, 统一南北制度建设 灭陈, 统一南北 制度建设1 文档格式:PPT | 页数:13 | 浏览次数:427 | 上传日期:2013-03-16 05:26:06 | ...
百官志(1)《易》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既陈,贵贱位矣。”是以圣人法乾坤以作则,因卑高以垂教,设官分职,锡珪胙土。由近以制远,自中以统外。内则公卿大夫士,外则公侯伯子男。咸所以协和万邦,平章百姓,允厘庶绩,式叙彝伦。其由来尚矣。然古今异制,文质殊途。或以龙表官,或以云纪职。放勋即分...
《隋书·百官志》载,陈 “国之政事,并由中书省。有中书舍人五人,领主事十人,书吏二百人。书吏不足,并取助书。分掌二十一局事,各当尚书诸曹,并为上司,总国内机要,而尚书唯听受而已 ”。 这一调整() A.标志士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B.为三省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C.严重削弱了陈朝君主的权势 D.加快了实现南...
《隋书·百官志》载,陈“国之政事,并由中书省。有中书舍人五人,领主事十人,书吏二百人。书吏不足,并取助书。分掌二十一局事,各当尚书诸曹,并为上司,总国内机要,而尚书唯听受而已”。这一调整 A. 标志士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B. 为三省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C. 严重削弱了陈朝君主的权势 D. 加快了实现南北...
百官志(2)詹事,位视中护军,任总宫朝。二傅及詹事,各置丞、功曹、主簿。五官、家令、率更令仆各一人。家令,自宋、齐已来,清流者不为之。天监六年,帝以三卿陵替,乃诏革选。家令视通直常侍,率更、仆视黄门三等,皆置丞。中大通三年,以昭明太子妃居金华宫,又置金华家令。 左、右卫率各一人,位视御史...
《隋书·百官志》说:“后齐(即北齐)制官,多循后魏(即北魏)。”中枢最高官置有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位拟上公,非勋德崇者不居;二大(大司马、大将军),典司武事;三公 (太尉、司徒、司空)。废帝乾明中(公元560年)又置丞相。武成帝河清中 (公元562—565年)分左右丞相,各置府僚。 行政机构设尚书省...
隋朝建立后,承袭前朝官制,构建了一套精细的官僚体系,旨在确保政务的有序运行。在中枢,设立了三师(虽无实权)、三公(参与国事决策),以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等关键部门,分别掌管行政、礼仪、文献、内廷事务和监察等核心职能。尚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统管六曹事务,人员众多,负责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