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谦联合下邳陈氏,由陈珪(陈登之父)出面,窃取袁术“再堂兄”袁忠的沛国。又与扬州刺史陈瑀(陈登堂叔),前后围堵对陈瑀有起用之恩的袁术于淮南。从而直接引发袁术与陶谦势力的长年战争。袁术对陶谦势力的猛烈进攻,主要就是在下邳陈氏的沛国和南徐州。刘备是何等聪明的人,岂能被利用,让人推到前台,为他们阻挡...
公元192年,陶谦甚至组建了自己的"徐州联军",差点打进关中。虽然最后功败垂成,但这份胆识和谋略,绝对是东汉末年的顶级老油条!可惜天不遂人愿,陶谦最终也只能黯然离场。但他为刘备留下了徐州这块肥肉,间接改变了三国格局,这算不算是一种"阴谋"?陶谦就是那个用智慧和手腕,从"不良少年"逆袭成为一方诸侯的传奇!
危机暂时解除了,若是刘备的真的接受了徐州,那么陶谦或许要起杀心了,毕竟刘备没有多少兵马。第三次让徐州,则是在陶谦病重之际。他对刘备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 此时的陶谦似乎已经下定决心,将徐州托付给刘备。从情感上来说,陶谦可能真的是看到了刘备的仁义和才能,认为只有刘备才能让徐州长治久安。
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就是陶谦手下没有骁勇的将士。这就是他这边主要的短板之一,而刘备身边有张飞和关羽。此时这二人并没有什么名头,但是实际的战力很强,其在后来与曹仁战斗的时候都有体现,所以陶谦让刘备进驻徐州就等于获得能抗曹操的大将,这样在兵临城下之时就能解决难题。另外,刘备本身与他自己是同一阵营,二人...
还有啊,陶谦有一个从小就一起出生入死的好哥们,叫做窄融。后来陶谦让这个人去管理徐州重镇下邳城。结果,这个人救起了割据一方的心思。当时他大力推广佛教经常举行大型派对,让信徒们免费吃喝。久而久之,他就利用佛教这个宗教组织,组建了一支和尚军团,在徐州地区是横行霸道,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佛教第一次出现在政治...
在陶谦最后的那段日子里,陶谦三次向刘备提出,要把徐州交给刘备,由刘备来担任徐州的下一任这州牧。而刘备呢,内心里是超级想要,但表面上还得推辞一番,于是便有了陶谦三让徐州的典故。但是别忘了,陶谦是有两个儿子的。所谓子承父业,更何况还是徐州这么大的一块地盘,陶谦他为何不把徐州交给自己的儿子,反而...
陶谦让徐州的真实原因 从人性逻辑上来讲,人把自己的既得利益或家族利益出让给别人其实无非是几个原因:一是守不住了,这是做顺水人情;二是逼不得已,有人在背后给你施加压力,你能让就让,不让别人就抢,这还是做顺水人情或者叫就坡下驴;三是自己确实没有合适的接班人,子孙都跟自己有仇,都是白眼狼,...
本题在简述陶谦三让徐州这一情节时,要抓住跟时间有关的人物:曹操、刘备、陶谦、糜竺,地点:徐州。事情的起因:曹操为报父仇发兵攻徐州。叙述事情的经过时要抓住“三让”:一是刘备引兵相救,太守陶谦命糜竺取徐州牌印,让与刘备,刘备推辞;二是曹操退兵后,陶谦设宴招待众人,席间陶谦及部署再让徐州,刘备仍是执意不肯...
陶谦在《三国演义》中戏份不多,通过“三让徐州”的描写,罗贯中成功将他刻画成一个既软弱无能又勤政爱民的形象,以此来陪衬刘备和曹操;而《三国志》和《后汉书》对他的记载几乎尽是贬低之词。小说中,他是一个保境安民的仁者,两部正史却都说他亲近奸佞、不理政事,《三国志》评价他是一介匹夫,“昏乱而忧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