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8月6日,他因病去世,年仅36岁。鲁迅先生对他的逝世很是悲痛。当许钦文写信告知陶去世的消息后,鲁迅在日记中记下了准确的时间:1929年8月6日午后8时。鲁迅还向许钦文详细探问陶元庆病中的情况和他的家境,并拿出300元钱,托许钦文处理后事。在陶元庆逝世的西湖畔,许钦文举债买了三分多地,购了建筑材料,...
鲁迅也很幸运,找到了艺术上相契共鸣的人,他在陶元庆面前,宛若一位“迷弟”。书信往来中,一个率真坦诚的鲁迅跃然纸上。“很有些人希望你给他画一个书面,托我转达,我因为不好意思贪得无厌的要求,所以都压下了。”他无法掩饰内心的期许:“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画几幅,虽然太有些得陇望蜀。”陶元庆为鲁迅...
这天,小鲁迅12岁的陶元庆在好友许钦文陪同下,登门拜访了鲁迅。两人合作肇始于鲁迅的译著《苦闷的象征》,陶元庆为该书创作了一幅封面画,鲁迅盛赞“使这书被了凄艳的新装”,它被业内视为“首创了新文艺书籍的封面画”。《彷徨》问世时,很多人看不懂封面所绘的寓意,嘲笑陶元庆连太阳都画不圆。品位、眼界独到的鲁迅...
这位青年名叫陶元庆,也是绍兴人,和鲁迅是同乡,但是为人羞涩,不善交际。鲁迅锲而不舍,通过陶元庆的好友许钦文反复邀请他。终于在许钦文的努力下下,俩人见上了面,成为了莫逆之交。陶元庆此后为鲁迅的多本作品设计了封面(见图1-图4),感觉这些封面即便放到今天,艺术水平也是毫不过时的。 然而有个华点不知道大家发现...
1924年,陶元庆到北京游历,就住在鲁迅曾经居住过的绍兴会馆里,当时恰好鲁迅在北京各高校授课,其中作为文艺理论讲义而翻译的日本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将出版,就请陶的好友、也是绍兴文学青年的许钦文转请他作封面画,陶元庆欣然接受,没有多久就将作品转交给了鲁迅,鲁迅看后十分满意。苦闷的象征 这副封面似乎...
第一空:根据第⑤段中的“鲁迅极欣赏陶元庆的才华,不仅亲临陶元庆的画展,为展览作序,还向大众介绍其艺术成就,评价陶元庆的绘画涵容了东西方激荡的气韵意象”可得:鲁迅亲临陶元庆的画展,并高度评价其艺术成就。 第二空:根据第⑧段中的“这年他照着鲁迅寄给他的照片,为其作了一幅炭笔素描像,它成了鲁迅最喜爱的一幅...
陶元庆,从1924年与鲁迅相识,到1929年去世,短短五年就为鲁迅先生设计了8个封面。如果不是天妒英才,我坚信这个合作还将继续。 陶元庆第一次与鲁迅先生见面是1924年12月3日,鲁迅先生专门在日记中记录:“午后陶璇卿(璇卿是陶元庆的字)、许钦(qin)文来。”在这之前,许钦文推荐陶元庆给鲁迅先生,恰好此时《苦闷的象...
这样,陶元庆才由许钦文介绍与鲁迅相识了。两人一见如故,以后陶元庆又多次前往鲁迅家,《鲁迅日记》中提及陶元庆多达七十余次。鲁迅深谙美术,尤其是版画装帧艺术,因此对在这方面非常有才华的陶元庆深为赏识。陶元庆在设计《苦闷的象征》封面时,用一个在压抑中拼命挣扎的半裸的妇人人体形象为主体,通过这个披着波浪...
知名甲方和社恐乙方—陶元庆与鲁迅封面设计 陶元庆,从1924年与鲁迅相识,到1929年去世,短短五年就为鲁迅先生设计了8个封面。如果不是天妒英才,我坚信这个合作还将继续。 陶元庆第一次与鲁迅先生见面是1924年12月3日,鲁迅先生专门在日记中记录:“午后陶璇卿(璇卿是陶元庆的字)、许钦(qin)文来。”在这之前,许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