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学院、科技部等项目支持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立泉带领团队于1995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块液态锂电池。在此基础上,团队解决了锂电池规模化生产的科学技术与工程问题,实现了锂电池的产业化。2023年,陈立泉团队利用原位固态化技术路线研发并商业应用固态锂电池。固态电池被行业视为最具潜...
而鸡舍里掺杂污泥的味道、与同事们来回搬抬设备的场景,陈立泉至今仍记忆深刻。 此后10余年间,在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等的支持下,陈立泉带领团队相继研制出我国第一只全固态锂电池、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第一只圆柱型锂离子电池,自主建成了一条年产20万只18650型锂离子电池的中试生...
1月16日,2024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颁发。物理研究所陈立泉获得个人成就奖。 陈立泉是我国锂电池领域的 奠基者、开拓者和引领者他自1976年起就从事并坚守锂电池研究 开创了我国固态离子学研究新领域 在我国最早开展锂电池 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 ...
几经周折,在物理所和中国科学院领导的牵线搭桥下,陈立泉和学生黄学杰找到了投资方,于1997年建成了一条年产20万只18650型锂离子电池的中试生产线,解决了锂离子电池规模化生产的科学技术与工程问题,产品性能和成品率都处于当时国际先进水平。陈立泉回忆,这是一条“三个为主”的生产线——以我国自己的技术为主、...
1月16日,2024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颁奖仪式在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颁奖,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吴朝晖宣读表彰决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陈立泉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院士获个人成就奖,“银河系早期形成与演化”等4项成果获基础研究奖,“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新技术与应用”等5项成果获...
如今,已8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研究员陈立泉回溯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感慨“机遇很重要,现在看来,我们的机遇抓对了”。他的“冒险”之旅还在继续,“我们希望固态电池全面领跑,为实现‘电动中国’的梦想奠定基础”。
主持人进一步探讨了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她指出,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崛起,离不开像宁德时代这样的行业龙头企业的推动。陈立泉院士也强调了国家支持的重要性,包括经费扶持和政策引导,这些都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谈到个人成长历程时,陈立泉院士分享了从青年时期到科技界泰斗的心路历程。他提到,早年的科技求学经历...
陈立泉院士与学生们在实验室中忙碌着,他们专注于固态电池的研究,期望能引领电动中国的未来。陈立泉院士憧憬着这样一个愿景:未来的汽车、高铁、飞机甚至船舶都能实现电动化。这将是一项极具创新性的研究,就像中国锂电池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历程一样,他们希望固态电池也能全面领跑,为“电动中国”的梦想助力。陈立泉,...
陈立泉院士指出,中国固态锂电池的发展将遵循从液态锂电池起步,逐步通过原位固态技术实现固态化,并最终迈向全固态锂电池的路径。全固态电池以其超过500Wh/kg的能量密度,特别适合航空航天、高端消费类等领域对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苛刻要求。然而,由于全固态电池涉及的关键材料和工艺装备等核心技术尚未突破,以及部分材料...
会上,陈立泉院士发表《电动船舶和eVTOL,锂/钠电新蓝海》主题演讲。在谈到新能源汽车现状,陈立泉强调,尽管外界普遍担忧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截至2024年6月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为2472万辆,占汽车总量的7.18%,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小于折旧量,远未达到过剩的程度,并且锂/钠电池的还有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