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历史人物的作用不能超越历史的客观条件。陈独秀的失败,部分是由历史的局限性造成的,但也与他的性格特点有关。如果没有这些缺点,陈独秀或许能走得更远。陈独秀晚年也认识到,自己的个性并不适合从政。即便如此,陈独秀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直到临终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拒绝妥协。这种性格,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成为...
要说清李大钊、陈独秀未出席一大的来龙去脉,要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当时的客观条件以及两位创始人所处的环境作具体分析。 李大钊未出席中共一大的主要原因 李大钊未出席中共一大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北京党支部未选举李大钊出席一大;二是当时李大钊正在...
党的初期,陈独秀对党的工作是有点家长统治的精神,他说了就算照做,大家也没有意见。”北京的做法近似儿戏,居然没和李大钊商量,几个学生自己决定。刘仁静是个19岁的孩子,当了一大代表。陈独秀认为教育厅长工作比开一大重要。或许陈独秀和李大钊当时都没太重视即将召开的一大,所以都没有出席。——摘自《火种》,上...
一、直接因素:各自都有繁忙的公务要处理关于李大钊没有出席“一大”,而“忙于公务”曾经有过以下几种说法:其一是筹备“少年中国学会”年会说。1956年北京《新观察》杂志第十八期刊登了《回忆李大钊、邓中夏、恽代英三同志》一文,对这一问题做了最早解读。“少年中国学会”,成立于1918年7月,李大钊积极参加了筹备...
受陈独秀派遣的包惠僧 聚集在这里出席了会议 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 这些代表中 晚清秀才出身的何叔衡年龄最大48岁 来自北京的代表刘仁静年龄最小只有19岁 代表们平均年龄28岁 正巧是毛泽东当时的年龄 除此之外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 也...
建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个党需要政治纲领,需要严密的组织和分工,更需要有对敌斗争的经验。1921年5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中国,促成了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共一大的历史,在很长的时间里并不是梳理得非常清楚。主要原因是在当时环境下,与会的人没有及时回忆,且随后革命形势艰难,没有条件研究。...
中共一大的历史,在很长的时间里并不是梳理得非常清楚。主要原因是在当时环境下,与会的人没有及时回忆,且随后革命形势艰难,没有条件研究。新中国成立之初胡乔木撰写《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时,说一大开会时间是1921年7月1日,代表是12人,这就成了权威说法。直到1970年代,一些当事人包惠僧、刘仁静写了回忆录,陈公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