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源[文学评论家、翻译家]陈源[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展开全文 陈源 其他含义 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陈源(1896年—1970年),男,1896年出生,1910年毕业于南洋公学附属小学(今南洋模范中学)在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作家。
陈源(1896—1970),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字通伯,笔名陈西滢。江苏无锡人。
陈西滢(1896年—1970年),原名陈源,字通伯,笔名西滢,江苏无锡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1912年去英国读中学,后入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1924年在胡适支持下,与徐志摩等人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文艺部主编,在该刊开辟‘闲话”专栏,发表许多杂文。另外还翻译了屠格涅夫等人的小说.1929年...
当时在北大英语系读书的学生董秋芳写了一篇杂文斥骂陈源,陈源恼羞成怒,便滥用他北大英语系主任的职权,不给董秋芳发英文练习本,使他没有翻译成绩,不能毕业。 董秋芳在北河沿北大三院门口张贴申诉启事,并向鲁迅声援。鲁迅不但鼓励他的翻译整理出版,还亲自推荐到书店印行,这本书就是《争自由的波浪》。鲁迅的支持不是...
在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夹缝中生存的陈源
1935年2月)、《蔡先生的回忆》(重庆《中央日报》1940年3月24日)等。陈源从过去的教授兼杂文家转型成了教授兼翻译评论家,当然,里面有着诸多的主客观原因。抗战全面爆发后,武汉大学于1938年春迁往四川乐山,同年3月,陈源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后任武汉大学“抗战史料编辑委员会”委员...
其笔名陈西滢(1896―1970),江苏无锡人,他是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21年留学英国读中学,先后在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1922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1924年在胡适的支持下、与徐志摩、王世杰等共创《现代评论》杂志,文学根底深厚。1924年5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问中国...
陈源(1896年—1970年),男,1896年出生,1910年毕业于南洋公学附属小学(今南洋模范中学)在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作家。 1924年在胡适的支持下与徐志摩、王世杰等共创《现代评论》杂志,主编其中的《闲话》专栏。代表作品有《父与子》《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陈西滢(1896年-1970年3月29日),原名陈源,字通伯,笔名西滢,江苏无锡人,毕业于伦敦大学,文学评论家、翻译家。陈西滢于1943年到伦敦中英文化协会工作,1946年出任国民党政府驻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任常驻代表。1966年退休,侨居伦敦。他的代表作品有《西滢闲话》《
陈源,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10年毕业于南洋公学附属小学(今南洋模范中学)。1912年,在表舅吴稚晖的资助下留学英国,在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1922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1924年,在胡适的支持下与徐志摩、王世杰等共创《现代评论》杂志,并主编其中的《闲话》专栏。在此期间,与鲁迅结怨,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