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齐物论》为中心,得假定它不但是庄子(或者说内篇)的代表作,同时得证明它是庄子后学在外、杂篇中表达的思想的主要资源。 先看《天下》提供的参考论断。《天下》虽不能断定为庄子作品,但它所涉的思想史知识,就可勘查而言,如墨、老甚至象宋鈃、尹文之流的观点,并无问题。故无理由怀疑作者会不知或曲解庄子...
老庄相提并论,不仅缘于他们在政治上均与儒家立异,还在于他们都把道树立为最重要的思想目标,并以“无”为立道之本。不过,庄子并非老子的简单重复,他有自己的世界图景。《齐物论》中两则关于“无”的论述,恰好从空间与时间两个角度,展示其对世界的基本观点。先看空间: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
那段日子可谈的东西很多,不能在这里细说。结果是,受杜先生的影响,我逐渐产生对儒学的热情。同时,也开始萌生追求自己学术个性的想法。2000年,杜先生亲自到中山大学主持我的论文答辩。事后我才知道,杜先生为了我的答辩,还推掉一项重要的
其以认识论与因明的视角研究先秦名学的开创性,为学术史所公认。《齐物论释》则堪称体现太炎治子风格的学术经典。子学是学术史的,佛学则是思想史的。梁启超认为:“晚清所谓新学家,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它可追溯到鸦片战争期间的龚自珍、魏源,“龚、魏为今文学家所推荐,故今文学家多兼治佛学”,包括康有为及其...
1,首章是一篇导论式的文字,它从重新检讨《庄子》的文献公案入手,接受了从王夫之到张恒寿、刘笑敢等人对内篇主要为庄子所作的论证;同时,又为前人关于《齐物论》代表庄子思想的观点,提供进一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齐物论》的哲学价值作初步阐明,从而落实了作为一篇中国哲学经典的基本估价。
不但齐是非,连同齐万物、齐物我的言说,都直接引自《齐物论》:“人生天地之中,体自然之形。身者,阴阳之积气也。性者,五行之正性也;神者,天地之所以驭者也。以生言之,则物无不寿;推之以死,则物无不夭。自小视之,则万物莫不小;自大观之,则万物莫不大。殇子为寿,彭祖为夭;秋毫为大,泰山为小;故以...
论文原题《〈齐物论〉及其影响——从〈庄子〉到魏晋玄学》,共写九章,满足答辩要求,但不是计划的全部。在断断续续增补之余,另一个机会来了。因《开放时代》朋友李杨的介绍,陈方正先生邀请我到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访问半年,为完成全书的修改提供条件。陈先生是该所所长,他的博雅是跟他接触后才感受的。听...
论文原题《〈齐物论〉及其影响——从〈庄子〉到魏晋玄学》,共写九章,满足答辩要求,但不是计划的全部。在断断续续增补之余,另一个机会来了。因《开放时代》朋友李杨的介绍,陈方正先生邀请我到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访问半年,为完成全书的修改提供条件。陈先生是该所所长,他的博雅是跟他接触后才感受的。听...
第五章 齐万物——《庄子》主题分析之二 一 道的蕴酿 二 以道观之 三“物物者非物” 第六章 齐物我——《庄子》主题分析之三 一“吾丧我” 二“人故无情乎?” 三 合天人 第七章 《齐物论》与竹林玄学 一 达庄之途 二 循天籁,辨音声 ...
只是其中有些建构起明晰的概念框架,有些则成为隐含在其主张背后的预设。对于后者而言,《庄子•齐物论》中那个“吾丧我”的寓言,就是一个值得进行哲学讨论的经典案例。不过,这项工作不只限于字斟句酌的文本解析,它也将伴随一次“观念的冒险”。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