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陈士铎的“引火汤”,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设计的。这剂汤药的核心思想,就是把聚集在上半身的虚火引下来,把阳气送回到身体下半部分。引火汤的主要成分包括肉桂、附子、生姜等,这些药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温补肾阳,把寒气驱散。更重要的是,它们还能帮助身体重新建立阴阳平衡,让阳气顺畅地运行。...
李可对引火归原治疗,喜用傅青主之引火汤,原方组成为: 熟地90g,巴戟、天冬、麦冬各30g,茯苓15-20g,五味子6g,主治阴虚乳蛾。出处引火汤原用于咽喉肿痛属阴蛾者。 陈士铎《辨证奇闻》卷三“咽喉门”载:“咽喉肿痛,日轻夜重,亦成蛾如阳症,但不甚痛,自觉咽喉燥极,水咽少...
引火汤。 这个方子出自清朝名医陈士铎《辨证录》。引火汤,顾名思义,就是引火归元,把身体上面的虚火引下来,引到哪里去呢?引到肾里面藏着。引火汤专门治疗虚火引发的各种症状,比如痘痘、口腔溃疡、咽喉炎、咳嗽、心烦失眠盗汗等等,尤其对虚火上炎引发的喉痹,就是咽喉不舒服特别有效。 陈大名医说,虚火引发的咽喉不适...
引火汤出自清朝·陈士铎《辨证录》,方剂组成:熟地三两,巴戟天、麦冬一两,北味二钱,茯苓五钱。原方用作治疗肾水不足,火无所藏,上冲咽喉而致的咽喉肿痛或牙龈肿痛。其病机为真阴不足,阳无所依,虚阳外浮,水不制火,则虚火上炎,引起牙龈肿痛,喉咙肿痛。(方剂折算剂量大致为熟地黄90克,巴戟天和麦门冬30克,五味...
总体来说,符合上述条件的,可以说是真寒假热。这种情况是如何出现的呢?还是因为平时伤阴太过,导致肾水亏虚,虚火无处可藏,沿途直冲喉咙。该怎么办?陈士铎的引火汤就是滋补肾水,引火归元的一张常用方。由熟地黄,麦门冬,五味子,巴戟天,茯苓组成、“水得火之气,则水尤易生”。因此,“引火汤”中的两味...
李可对引火归原治疗,喜用傅青主之引火汤,原方组成为:熟地 90g,巴戟、天冬、麦冬各30g,茯苓15-20g,五味子6g,主治阴虚乳蛾。出处引火汤原用于咽喉肿痛属阴蛾者。陈士铎《辨证奇闻》卷三“咽喉门”载:“咽喉肿痛,日轻夜重,亦成蛾如阳症,但不甚痛,自觉咽喉燥极,水咽少快,人腹又不安,吐涎如水,将涎投水中,...
引火汤的陈士铎原文出自《辨证奇闻·卷三·咽喉门》。原文描述了引火汤的组成和功效,主要针对咽喉肿痛,日轻夜重,属阴蛾者。具体原文如下: 咽喉肿痛,日轻夜重,亦成蛾如阳症,但不甚痛,自觉咽喉燥极,水咽少快,入腹又不安,吐涎如水,将涎投入水中,即散花为水。人谓喉痛生蛾,用泄火药反重,亦有勺水不能咽者。
引火汤出自清代名医陈士铎。主治:肾水不足、虚火上炎。加天冬可补肺阴之力,加牛膝以引火下行,加油桂以引火归元。 ▍全文共1316字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引火汤医案三则 作者/李可 —1— 倒经衄血 翟三妞,18岁,粮站家属。1983年5月8日,经前鼻衄5月,自觉面部轰轰发...
清代绍派医家·陈士铎《辨证录》:“阴蛾则日轻而夜重,若阳蛾则日重而夜轻矣。斯少阴肾火,下无可藏之地,直奔而上炎于咽喉也。治法宜大补肾水,而加入补火之味,以引火归藏”。 药物组成 熟地(三两) 巴戟天(一两) 茯苓(五钱) 麦冬(一两) 北五味(二钱) ...
引火汤出自清朝陈士铎《辨证录》,由熟地、巴戟天、茯苓、麦冬、五味子组成,主治:肾水不足、虚火上炎。常添油桂一味,引火归元。 引火汤医案三则 作者:李可 一、倒经衄血 翟三妞,18岁,粮站家属。1983年5月8日,经前鼻衄5月,自觉面部轰轰发热,外观如醉。服凉血、止血药数十剂,非但无效,反增心悸,目赤如鸠,热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