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火汤出自清·陈士铎《辨证奇闻·卷三·咽喉门》,原文载:“咽喉肿痛,日轻夜重,亦成蛾如阳症,但不甚痛,自觉咽喉燥极,水咽少快,入腹又不安,吐涎如水,将涎投入水中,即散花为水……宜大补肾水,加补火,以引火归藏,上热自愈。用引火汤:熟地三两,巴戟天、麦冬一两,北味二钱,茯苓五钱。一剂火归肿消,二剂痊...
真阳上越,下焦肾阳则不足,故见“下寒”症状。 这种情况在治疗方面应以滋养肾水,引火归元为法。而引火汤则是滋补肾水,引火归元的一首常用方。 引火汤出自陈士铎的《辨证奇闻· 卷三·咽喉门》。 本方组成:熟地黄,麦门冬,五味子,巴戟天,茯...
恩,好了,现在我们回到邱医生。 邱医生用的引火汤出自陈士铎,原方剂量比较大:熟地黄90克,巴戟天30克,茯苓15克,麦冬30克,五味子6克,主要用来引阴虚火旺之火归于下焦肾元,这儿最重要的是比例,熟地和巴戟天的比例为3:1。 邱医生把这个方子调整了一下,将熟地和巴戟天的比例改为1:1,或者1:1.5,于是,这个方子就...
用引火汤:熟地,巴戟天、麦冬,北味,茯苓。一剂火归肿消,二剂痊愈。 方义: 陈士铎:方用熟地为君补水,麦、味为佐滋肺,金水相资,水足制火。加入巴戟天之温,又补水药,则水火既济,水下趋,火不得不随,增茯苓前导,则水火同趋,共安肾宫。
陈士铎认为:“水得火之气,则水尤易生”。 所以,引火汤最关键的核心药对是补肾水的熟地黄,和温肾阳的巴戟天。 (1)一阴一阳,阴平阳密:熟地黄,巴戟天。 熟地黄,甘,微温。归肝、肾经。 熟地黄最常用的功效是补肾精,补血,适用于肾阴、肾精亏虚、血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