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二年(1164年)春,陆游在镇江任上结识张浚,献策出师北伐,张浚赞扬为“志在恢复”。四月,“隆兴和议”将签成,陆游上书东西两府,进言说:“江东之地,自吴国以来,莫不以建康为都城。临安频临大海,运粮不便,且易受意外袭击,皇上驻扎临安,只能作为权宜之计。合约签订之后,皇上应驻扎建康、临安,金朝来使,或到临安...
陆游的这首诗题为《书愤》,满腔豪情,句句是愤,字字是愤,真正的书写悲愤,满腹的悲愤之语,令人辛酸。
资料一:作者陆游幼年时正当金人南侵,长期过着逃难生活,在家里又受到很多的爱国教育,早就树立了抗战复国的思想。公元1163年,陆游替张浚(南宋的抗金名将)策划北伐,不幸北伐失败,被罢免了官职。公元1170年,陆游到四川去加入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军队。因为他始终坚持抗金复国的主张,招致了当权派的忌恨,最后连地方官也丢...
陆游的父亲陆宰与张浚早年在南郑(即汉中)结识,所以张浚对陆游“顾遇甚厚”,张浚随行的幕僚也下榻通判衙门,且“无日不相从”。陆游与张浚两个主战派干将相谈甚欢。陆游向张浚献策出师北伐,张浚赞扬陆游“志在恢复”。四月,隆兴和议即将谈成,陆游上书进言说,江东这地方,自从三国时的吴国以来,历朝历代...
隆兴元年(1163)五月,宋廷将陆游从枢密院编修官任上调到镇江担任通判之职。陆游于隆兴二年二月到任。三月,右丞相张浚督视江淮兵马来到镇江。张浚下榻于通判衙内,陆游则“无日不相从”。他们计划着督练兵马,营缮城堡和招募安抚等事宜。陆游“力说张浚用兵”,以期报仇雪耻,常常通宵达旦。他还陪张浚巡视江防,检阅...
而在这里,陆游遇到了主战派将领张浚,陆游积极支持张浚北伐。后张浚因符离之役失利,朝中主战派又占据上风,张浚被罢免官职,陆游也受到牵连,丢了官。但这也是陆游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感受前线的氛围,目睹了前线紧张备战的景象。如果说“楼船夜雪瓜洲渡”是陆游最靠近前线的一次,那过了几年,“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到了建康府,仍然发表一些关于北伐言论,写了很多诗让大家保持北伐信心。 其中有位叫张浚的是强硬的主战派,他曾在公共场合大骂宋孝宗,但他领导的隆兴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被求和派黑得体无完肤。 这次求和派再次抓住陆游把柄,上书皇帝认为他撺掇张浚用兵要北伐抗金。结果陆游被撤职,并且赶回了老家。
【阅读链接】陆游年幼时正当金人入侵中原,长期过着逃难生活。尽管生情。活艰辛,但他在家里接受了很多爱国教育,早就树立了抗金复国的思想。公元1163年,陆游替张浚(南宋的抗金名将)策划北伐,不幸北伐失败,被罢免了官职。公元1170年,陆游到四川去参加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军队,在国防最前线活动过一段时期。这段军旅生活...
第9首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原 ...
孝宗改元隆兴。起用张浚为右丞相兼大都督,统帅军队。 于是有了隆兴元年(1163)年的张浚北伐,却因为两员大将在前线不和打得很别扭,先小胜后大败,张浚上表,请求朝廷责罚。孝宗仍然让他掌兵权。 此间陆游升为通判镇江军事州。镇江是大州,是战略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