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中,陆晓娅常常惊异于这些高龄患者只言片语间闪烁的智慧。“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这朴素的生命哲学,是安宁病房的一位患者告诉陆晓娅的,她听后深感震撼,也更确定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切是有必要的——她在试着帮助那些年迈孱弱的“编织者”,平静郑重地为自己的人生作品“收口”。2022年,曾任中央实验话剧院...
两条道路走向极端都不妙,陆晓娅说,“个体化走向极端你无法意识到自己跟其他生命是共生的,共融的问题呢,你会活不出自己,还会发现很多东西是虚假的。” 存在主义心理学强调人选择生活意义的自由,自由伴随眩晕。1991年,还在《中国青年报》做编辑的陆晓娅创办了为青少年提供心理支持的“青春热线”,每天晚上6点半至9点半...
随后,陆晓娅采访了心理学者谢晓庆。谢晓庆年轻时曾因一时冲动而获刑。他告诉陆晓娅,如果当时有一条心理热线,或许就能帮到他。这句话,促使陆晓娅创办起了“青春热线”,她认为可以帮到很多人,而且“做起来不是很难,只需要一间办公室和一部电话,再招募一些经过培训的志愿者”。陆晓娅是行动派,很快向报社提...
陆晓娅:首先要去理解、接纳这些照顾者,承认他们的付出,理解他们的焦虑,当他们被理解以后,自然而然会有一个情绪上的转化,但可能过一段时间又会非常焦虑,这是没办法的。除了自我消化外,我也会在网上加入爱心互助群,和相同处境的人分享苦闷,互相支持。陆晓娅强调说,支持系统特别重要,一定要有自己的社会支持系...
陆晓娅,退休前是中国青年报的高级编辑,“青春热线”的创办者;退休后和杜爽一起创办教育NGO“北京歌路营”;60岁为照顾患有认知症的母亲第二次退休,在北师大开设“影像中的生死学”公选课,并为大学老师举办生命教育工作坊;现在北师大和首师大开设“自助旅行与自我成长”公选课。近著有《影像中的生死课》、《给妈妈...
0:00 网络开小差了,请稍后再试 [读书]陆晓娅:《给妈妈当妈妈》 选集 更多 《读书》 20250207 休·汤姆森 《龙舌兰油:迷失墨西哥》 书页上的旅行:《龙舌兰油》 《读书》 20250206 超侧卫 《飞越世界尽头》 书页上的旅行:《飞越世界尽头》 《读书》 20250205 王恺/韩松落/尼佬 《浪游记》 书页上的旅行:《浪游...
陆晓娅是新闻人、心理人、教育人、公益人。退休前曾担任《中国青年报》高级编辑。首届邹韬奋新闻奖获得者、中国保护未成年人杰出公民。近年来关注老年问题与死亡教育,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影像中的生死学”课程,并为高校老师举办生死教育工作坊,同时参与推广生前预嘱和安宁疗护,现于安宁病房志愿服务,陪伴临终者和他们...
她,就是我的大学同学陆晓娅。 生死学的探索者和传播者 晓娅最主要的职业生涯是在《中国青年报》度过的,她任报社的高级编辑,曾获新闻界的最高奖项—韬奋奖;又因为创办为青少年提供心理支持的“青春热线”,成为跨界新闻与心理学的两栖人;退休后,她全身投入公益事业,...
编者按:本文作者陆晓娅,是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的理事,也是生死学和生死教育的探索者,曾在北师大开设“影像中的生死学”选修课。从去年七月以来,晓娅老师以心理师的身份,开始在安宁病房志愿服务,为末期患者及家属提供支持,包括帮助病床上的老人填写生前预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