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羡(yánɡ xiàn)一、县名。古称荆溪、荆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阳羡县,属会稽郡。西汉高祖五年(前202),阳羡县令尹灵常从征,历时七年,建立功勋。十二年(前195),被封为阳羡侯,改称阳羡侯国。汉文帝十二年(前168)仍改为阳羡县。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原会稽郡的浙江(钱塘江)以西部分设吴郡...
目前阳羡景区内共有14株古树名木,其中位于竹海寂照禅寺前的一株古银杏,已有千年历史,令人称奇的是树杈中间还长着一棵寄生树,每到深秋,银杏、古寺,金叶、黑瓦,整个画面唯美而肃穆,引人陶醉。 竹海千年古银杏 阳羡景区不仅注重自然生态的保护,还积极挖掘、传承地方文化,通过举办...
也许真有所谓的“前缘命定”,买田阳羡的话题,再次被提上议程。当时的黄州太守徐君猷是建州瓯宁(福建建瓯)人,他并没有因为苏东坡是罪臣就落井下石,严格监管,反而对苏东坡非常关心照顾。徐君猷的弟弟徐大正,字得之,和苏东坡一见如故,从此追随苏东坡,他曾积极帮助苏东坡在阳羡购置田产。著名的苏东坡行书《...
江苏一市,古称阳羡,是陶的古都、洞的世界、竹的海洋、茶的绿洲 文/史间一壶酒 在江苏最南端、和浙江、安徽两省接壤,太湖的西岸,有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宜兴。古称荆溪、荆邑,因苍山清溪而得名。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阳羡县,孙权在这里做过阳羡长。晋永嘉四年(...
阳羡古城(即今宜城镇),历来是宜兴县(市)沿之所在,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古城简介 阳羡古城,城垣虽小,城门有七座。东门因荆溪六水通过众多渎港入太湖,故曰“百渎门”,另在城楼上有“吞吐太湖”的横额,南城门原称“南兴门”,后称“荆溪门”,并有“南山屏障”的横额,北城门原称“庆源门”...
阳羡是古代地名,主要指的是江苏省宜兴市及其周边地区。以下是关于阳羡的详细解释:地域背景:阳羡地处长江三角洲,位于江南腹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时阳羡的地域范围涵盖了现在的宜兴市全境及周边部分地区。历史渊源:阳羡作为地名有着丰富的历史记载,不仅是古代行政区域的名称,还与许多历史事件和...
阳羡县,地名,今江苏省宜兴市古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阳羡县,属会稽郡。历史发展 秦置阳羡(yan)县,因境内荆溪之阳多沃羡(yan)而得名,“羡”字音义同“衍”,沃羡即沃衍。西汉高祖十二年(前195),改称阳羡侯国。汉文帝十二年(前168)仍改为阳羡县。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原会稽...
裴喜君所说的《阳羡书生》,出自南朝文学家吴均创作的一篇志怪小说,记载于《续齐谐记》。故事说的是阳羡人陈彦背着鹅笼在绥安山里赶路,途中遇到一个十七八岁的书生,躺在路边说他脚疼,请求陈彦让他进入鹅笼休息。陈彦以为书生开玩笑,打开鹅笼,书生还真进了笼子。笼子没有变大,书生也没有变小,笼中的鹅亦...
阳羡的解释是:地名,今江苏宜兴的古称。阳羡这个名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起源于古代,是江苏宜兴地区的古称。在古代文献中,阳羡因其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而备受赞誉。这个名称不仅代表了该地区的地理特征,还体现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方文化。在地理上,阳羡位于江南水乡,拥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