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盛格阴,病证名。又称格阴。指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透,格阴于外。表现为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症状,但病人心胸烦热,不恶寒反恶热,为欲近衣被,其实质为真热假寒。《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阳气太盛,阴气不能相荣也。不相荣者,不相入也。既不相入,则格阴于外,故...
阳盛格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体内阳气过盛,以至于阴气被逼于外,表现出一些假寒的现象。正常情况下,机体的阴阳是平衡的,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但当阳气过于旺盛时,就可能导致阴气相对不足,甚至被阳气格拒于外,从而出现一些看似寒凉的症状,但实际上是由于阳气过盛所引起的。 症状表现:阳盛格阴的症状可能比...
阳盛格阴是中医术语,指体内阳热过盛,格阴于外,导致真热假寒的病理状态。其代表方剂为白虎汤,适用于阳热内盛、外现假寒(如四肢厥冷但胸腹灼热)的证候,需在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 一、阳盛格阴的病理特点 本质为实热:体内阳热亢盛,导致高热、面红、口渴、脉洪大等真热症状。 1. 假寒表现:因阳热郁闭于内,...
病情描述: 阳盛格阴的证候是什么 医生回答(1) 吕涛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中医科 病情分析:阳盛格阴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理状态,指的是人体阳气过盛,导致阳热之邪内扰,而迫使阴寒之气外撤的一种表现。其主要症候包括以下几点: 1.发热:患者可能感觉到全身发热,但多伴有手足心热,体温升高明显。 2.面赤:面...
病的本质属热,因邪气深伏于里,阳气被遏,不能外透,表现为四肢厥冷,脉象沉伏或服寒药不纳等假寒症状。但病人心胸烦热,腹部扪之灼热,身大寒而反不欲近衣等反映热盛本质的证候。《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阳气太盛,阴气不得相荣也。不相荣者,不相入也,既不相入,则格阴于外,故曰阳盛格阴也。”...
多是由于外感阳热邪气,或五志过极化火,或痰湿、食积等郁久化热所致之阳热亢盛,阴液未虚的实热病变。阳盛格阴,又称格阴。是指阳热邪气过盛,邪气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闭郁于内而不外达,阴阳不相交通之真热假寒病理。阳盛格阴病变多是阳盛病机的进一步发展,阳盛格阴较阳盛则热病机更深重。
阳盛格阴2011-08-23 23:54 楼主 👤linang99 病证名。又称格阴。指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透,格阴于外。表现为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症状,但病人心胸烦热,不恶寒反恶热,为欲近衣被,其实质为真热假寒。《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阳气太盛,阴气不能相荣也。不相荣者...
阳盛格阴是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临床表现:可在原有壮热、面红、气粗、烦躁、舌红、脉数有力等邪热内盛表现的基础上,又出现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故称为真热假寒证。治法治则:反治法,寒因寒用。
其中真寒假热指内有真寒而外见某些假热的证候,是由于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逼迫虚阳外浮所致,因此又称阴盛格阳;真热假寒指内有真热而外见某些假寒的证候,是由于邪热炽盛,阳气郁闭于内而不能外达所致,亦称阳盛格阴证。 知识模块:八纲辨证反馈 收藏 ...
阳盛格阴 32。阳盛格阴身肢厥,恶热烦渴大便难,沉滑爪赤小便赤,汗下清宜阴自完。 【注】经曰:阳气太盛,阴气不得相营也。不相营者,不相入也。既不相入,则格阴于外,故曰阳盛格阴也。其外证虽身肢厥冷,颇似阴寒,而内则烦渴,大便难,小便赤,恶热不欲近衣,爪甲赤,脉沉滑,一派阳实热证。汗下清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