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阐提人在佛学中指的是断了善根、无法成佛之人。他们的表现通常有以下特征: 执着于自我:一阐提人往往执着于自我,贪恋世间种种享乐,难以放下执念。 缺乏慈悲心:他们可能缺乏慈悲心,对他人疾苦视而不见,甚至可能为了自身利益而伤害他人。 修行懈怠:在修行上,一阐提人容易懈怠,难以持之以恒地精进修行,往往半途而废...
“一阐提”是梵文 icchantika的音译,意思是“不具信”或“断善根”。佛曰:“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缘一切善法。”所以“一阐提人”,就是断绝一切善根的人。对于一阐提到底有没有佛性,能不能够成佛,这对我国传统道德观念来说,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可是,东晋的大和尚竺道生却大声疾呼:“一阐...
机尽功忘恩义断,便成不孝阐提人。“便成不孝阐提人”全诗翻译译文:家乡回来了,却不因循依附于它,努力早晚恭敬侍奉父母。把自己的机关心思都用在功名上,忘记了恩义,就会成为不孝的显赫之人。 全文总结:这段文字讲述了回到家乡后,要竭力孝顺父母,不沉迷于功名地位而忘记了亲情和恩义,否则将成为不孝之人。强调了...
虽然佛教有众生不能尽度的说法,但并不能代表一阐提者永远不能得度,这句话应该是说,有人今天得度了,明天又有可能因为无明而退转了,毕竟众生本来就是清净的,已经因为无明而退转过,既然有过先例,未来必然也还会如此。 一阐提者,与佛无缘,只是暂时的,未来一定会有善根具足时,而我们虽然大多数人,已经与佛有缘,...
一阐提人在佛教中被描述为只有恶业而无善业之人,是那些永远不信佛的人。这种人在佛教中被认为与佛无缘,有人甚至认为他们不具备佛性,永远都不能成佛。然而,也有观点认为,即使是一阐提者,如果未来萌发善根,依然有可能成佛。根据《大庄严论经》中的说法,一阐提可以分为两种:有性阐提和无性阐提。有性阐提借助佛力...
这番论述让在场的人陷入沉思。确实,如果说一阐提人永远无法成佛,岂不是说佛性也有穷尽的时候?这显然与佛法的圆满智慧相违背。辩论进行到第七天,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僧忽然站起来说:"十方诸佛,同共一法身。既然如此,一切众生岂不都具有这个法身?道生法师所言极是。"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众人的心。
《华严五教章》卷下谓一阐提人虽无涅盘性,但实有清净性,故谤法心若转,永劫之后终将成佛;《天台传佛心印记》亦说阐提因断修善故称断善之人,但因不断性善,故终能成佛。净土家则认为一阐提依弥陀本愿力故终得成佛。“一阐提人亦能成佛”这一主张,中国佛教的天台、三论、贤首、禅宗都予以赞同...
“一阐提人”,按照佛教的意义,是善性灭尽的人,不可救药的人。一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有关一阐提人能不能经过忏悔业障、净罪积资,亦能修行成佛,发生过激烈争议。《涅槃经》起初只传过来六卷,上面讲一阐提人不能成佛。可道生法师却提出“一阐提人皆得成佛。”周围的僧人都反对他的论点,认为是歪理邪说,把他赶出了寺院。
小提示:"机尽功忘恩义断,便成不孝阐提人。"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恩义:恩义ēnyì[gratitude;loving-kindness]恩情道义吾己失恩义。——《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忘恩:忘恩wàng’ēn忘记别人对自己的恩德 不孝:1.对父母不尽子女应尽之道。2.旧时父母丧事中儿子的自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