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水》是现代诗人闻一多于1925年4月创作的一首诗歌。最初刊载于1926年4月15日出版的《晨报副刊﹒诗镌》第三号。1928年1月,同名诗集《死水》初版发行。该诗通过对“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对当时统治环境的愤懑之情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这首诗每节...
在这场父子二人的作品展上,观众很容易便能察觉到一种传承的流动,看到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之外的“艺术家闻一多”。同时,从照片、信札和闻立鹏的画作与讲述中,人们还会看到“父亲闻一多”的形象,并惊讶地发现:最刚烈的勇士,原来有一副最柔软的心肠。闻立鹏 家 书 “你不晓得男人做起母亲来,比女人的心还要软...
闻一多是一个复杂而立体的人物,既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与学者,又是坚定的爱国者和民主斗士。他的一生融合了家国情怀、学术追求与人性温度,展现了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觉醒与抗争。以下从多个维度还原其真实形象:一、 爱国诗人:赤子之心的诗意表达 闻一多的诗歌创作始终以爱国为核心。留美期间,他因祖国积弱而饱受...
2024年11月24日是闻一多先生诞辰125周年。为了隆重纪念这位著名诗人、学者、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战士,“秀美浠水”微信公众号联合闻一多纪念馆开设《闻一多诞辰125周年》专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先生犹如红烛般,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闻一多(1899-1946)是我国现...
《红烛》是闻一多于1923年夏为表达自己献身艺术、追求唯美的心愿而创作的一首诗歌。他写下这首诗作为“序诗”,并以此作为诗集的书名,是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的序诗,且奠定了其在中国新诗界的历史地位。《红烛》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是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的序诗,且奠定了其在中国新诗界的历史地位。注重幻想...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众多诗篇中的重要篇章,创作于1925年3月,1925年7月4日载于《现代评论》第2卷第30期,后《大江季刊》和《清华周刊》相继作了转载。从1922年冬到1925年春,闻一多留学美国。留学期间,他切身体验到了弱国子民在强国所遭遇到的无处不在的歧视与欺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对祖国深厚的爱,激发...
闻一多,是诗人,是学者,是坚定的爱国民主战士,也是那个时代最有趣、最有才情、最有骨气的文人之一。 人生经历 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的一个书香家庭。 1904年,进入私塾。 1905年,进入绵葛轩小学读书,由父亲教导读《汉书》。 1910年,来到武昌,进入两湖...
回望闻一多的一生,至真至纯、良善同行是他生命的熠熠底色,也是他为人为文的可贵美德。“我们只能够并且应当在旧的基石上建设新的房屋”闻一多早期部分诗作被收入在《真我集》,虽不如《红烛》《死水》两部诗集那么引人注目,但青年闻一多的志向与品格已在其中显露端倪。写于1921年的《率真》有如下诗句:“莺儿,你...
闻一多号友山。 考查知识点: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拓展与延伸: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亦多,字益善,号友山,亦号友三,后改名闻多、闻一多。浠水县巴河闻家铺人。著名诗人、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