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善 陈善,广东兴宁县人,明朝永乐九年(1411)辛卯科文举人,任浙江布政司照磨,后任镇江府通判。史料记载 陈善,永乐辛卯举人,授浙江布政司照磨,署德清县,政尚严明,判释宽狱,全活甚众。当道以闻,迁镇江府通判,丁艰归,因疾不复仕。(施志)——《咸丰兴宁县志人物传略》:陈善 ...
此词作于隆兴二年(1164),时任镇江府通判的陆游与镇江知府方滋同登多景楼,在楼上遥望淮南山河,心中多有感慨,因而挥豪写不此词。词中不仅满含对古今兴亡事的感慨,更抒发了词人浓郁强烈的爱国情怀。译文: 江东地理位置重要且风景优美之处,就要数古徐州了。这里层峦叠嶂,仿佛美丽的图画,在烟云缥缈处矗立着一座高楼。
绍定三年(1230)秋天,董槐暂且代理镇江府通判一职。
明年,待命霅川,移文阁门,请对,当路惮之,添差通判镇江府,辞。会行都火,应诏曰:“臣顷进本心外物界限之说,盖欲陛下亲揽大柄,不退托于人,尽破恩私,求无愧于己。九庙至重,事如生存,而彻小涂大,不防于火之未至;宰相之居,华屋广袤,而焦头烂额,独全于火之未然,亦足以见人心陷溺,...
北固山,因远眺北固,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而得名。北固山居金焦二山之间,滨临大江,分前、中、后三峰,主峰海拔58.5米。据说梁武帝登上北固山时曾亲书“天下第一江山”六字,南宋著名书法家吴琚重新书写,清朝康熙年间由镇江府通判程康庄临摹刻石,至今还嵌在廊壁上。北固山前峰即鼓楼岗,相传是三国孙权的...
适议臣为部使者,沮格成命,公争不可,力请于朝。使者怒,欲当以重劾,爬罗瘢疵,毫毛莫得也。居二年,弟洸给饷江东,公以嫌引去,除通判镇江府,未之官。乙未冬,得上气疾,明年正月,疾革,乃盥栉更衣,拱而危坐,隐隐闻鼻息声倏而逝,实丙申正月二十有九日也,得年五十六。公性闿毅明...
【注】此词作于1164年,词人时任镇江府通判。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②遗恨:西晋大将羊祜(字叔子)镇守襄阳十余年,广储军粮,为晋朝灭吴作准备。他死后两年,东吴被灭。 (1)本词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2)请简要分析词中“古今愁”的具体含义。
相同:都表达了惜别和劝勉之情。 严词““不洒世间儿女泪,难堪亲友中年别”二句点明了作者正当中年,人到中年逢与好友相别,是多么令人伤感和难堪,但又不能像儿女们那样在分别时挥洒眼泪;“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意思是与廖叔仁分手后,若问相思之情何如,只要今后在镜中看到满头萧萧白发,便可说明愁绪之深...
1.苏轼在写《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正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虽遭贬谪却没有消沉;辛弃疾在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正经历着调任镇江知府后,欲北伐复国却报国无门的失望。结合他们的经历,你能说一说这两首词在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 相关知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