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镇国公和辅国公死后的丧葬级别和外臣一等公都不同,像乾隆的小舅子名将傅恒,由于他帮助乾隆平定大小金川叛乱、攻灭准噶尔汗国、剿平缅甸边患,为乾隆的十全武功立下赫赫战功,生前获封一等忠勇公爵位,他死后乾隆特意下旨按皇室封爵镇国公爵位举行葬礼,这就说明了在丧葬方面外臣一等公不如皇室镇国公,也体现了...
所以通常情况下基本能获封一等公的人,大多都是朝廷重臣,他们的权力要比镇国公大得多,当然,承恩公这个爵位除外,一般获封一等承恩公的人大多是后妃的父亲,属于是外戚,清朝为了防止外戚专权,外戚是几乎没有太大权力的。而镇国公的权力虽然通常没有一等公大,但是身份地位却要比一等公高得多。
在清朝时期,镇国公是一种专属于爱新觉罗氏族人的宗室爵位。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之后,镇国公可被列入其中。然而,镇国公又分为入八分和不入八分两种类型。入八分的镇国公享有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等特权,以彰显其更加尊贵的身份地位,而不入八分的镇国公则无此等特权,并且无需在京城居...
一、镇国公不一定能“镇国”镇国公,从字面上看来威风凛凛,仿佛是国之肱骨。但在清代,“镇国”其实存在于宗室王公封爵制度体系中,且并非位于前列。清代宗室封爵共有十二等:前四等分别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和固山贝子。至第五等,才是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以及...
吉服冠,镇国公可以插上双眼孔雀翎,一等公却不可以。所谓“双眼孔雀翎”,原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象征身份和地位,后来也被用于赏赐外臣,但是有清一代,外臣被赐双眼花翎的约只有二十余人。朝珠,镇国公“金衔玉方版四,每具饰东珠二,猫睛石一”,一等公“镂金玉圆版四,每具饰猫睛石一”,...
清代镇国公,是指宗室爵位中第五等的“奉恩镇国公”、或者第七等的“不入八分镇国公”两种,另外外藩蒙古、回部也设有镇国公爵位,称“札萨克镇国公”、或“闲散镇国公”(回部仅有一位镇国公,居住京师,无前缀,直呼为镇国公)。而一等公,则是普通旗人或者汉人功臣以军功所能获得的最高封爵,属于民爵,其中又分功封和...
清朝的皇室爵位是世袭递降的,每传一代就要降一级。通常亲王和郡王的爵位会一直递降到不入八分镇国公和不入八分辅国公这一级为止。所以,能传承到镇国公和辅国公这一级别的,基本都是皇帝的直系近亲。 这种世袭递降的规则,是清朝统治者为了防止皇室内斗而设计的。毕竟,如果爵位一直世袭下去,必然会出现一些亲疏有别的...
辅国公与镇国公:是皇室贵族的中等爵位。在皇室贵族体系中,镇国公和辅国公地位属于次等级。尽管他们年收入丰厚,但在社会地位上,却远不及亲王和郡王那样备受尊崇。清朝极其重视等级制度,各种特权待遇无不显现出个人身份的高低之别。奉恩镇国公和奉恩辅国公可以使用朱轮和紫缰,而不入八分的镇国公和辅国公却无此特权,...
“镇国公”属统治阶层,爱新觉罗皇族才能获封的爵位;“一等公”则是“异姓功臣爵位”的最高等,属于被统治阶层。所以,“镇国公”的地位,明显要高于“一等公”。 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的爵位体系较之前朝历代均有不同,共分为三大体系: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宗室爵位”很容易理解,爱新觉罗氏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