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与钱钞相权而行”“银钱并行”“银钱兼权”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材料“源于”的限定,排除。 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考生可根据材料“银与钱钞相权而行”“银钱并行”“银钱兼权”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
明代不同货币演变的动态过程等,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这些问题虽有涉及,但缺乏系统性、综合性的研究,邱永志博士的新著《“白银时代”的落地:明代货币白银化与银钱并行格局的形成》(后文简称《白银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缺憾。 近年来,邱永志在明代货币史的领域耕耘不辍,取得了大量的见解深刻的研究成果。《白银...
银两、银元并行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大宗贸易时要进行折算,非常复杂,增加了交易的成本,可以说百害而无一利,可是想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 由于当时旧式的钱庄在金融市场上海占据主导地位,而钱庄的传统业务是银钱兑换,后来改为银两和银元兑换为主。通过银两和银元兑换业务,钱庄可以获取佣金收益。而且银两制的存在导致新...
读书打卡《白银时代的落地》:1钞钱并行、钞退钱进、银钱并行、银进钱退,明朝货币史是一部格雷欣法则和反格雷欣法则的交替进行史。 2 伴随着铜钱大量流出、窖藏和白银大量流入,劣币驱逐良币和良币驱逐劣币交替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入清以来,中国的货币制度是银两与制钱并行,封建性明显。鸦片战争以后,外国银元、钞票在中国境内大量流通,至清末已占市场货币总额的55.71%。
第四,提出明代货币白银化有一个从实物货币银到早期银本位的演变过程。实物货币银作为一种民间通货,其职能非常有限;而早期银本位时期,作为主币的白银又缺乏本位制度的内涵,对纠正目前学术界过分夸大明代白银作用的倾向,或具有参考意义。 本文为博士论文,2016年5月于清华大学历史系通过答辩,指导教师为仲伟民教授。作者现工...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从清初起,清政府实行的是银钱相辅并行的货币制度,国家财政收支、大宗交易多使用银两,民间商贸多使用制钱。鸦片战争后,
银两、制钱并行名词解释: 中国清代的货币制度。一种不完整的银铜平行复本位制。白银在清代已成为主要货币,大数用银,小数用钱,银、铜两种金属都作为货币材料,同时流通,相辅而行,彼此之间没有一定的法定价值相联系。银铜之间的比价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白银外流引起银贵钱贱。清顺治三年(公元16年)规定银1两合钱10...
《"白银时代"的落地:明代货币白银化与银钱并行格局的形成》 邱永志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98元明代的货币转型问题是国内外学界十分关注的重点问题,在中国金融变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影响是多方面的。该书将明代的货币... - 《近代史研究》 被引量: 0发表: 2019年 ...
由材料“清代中期以后,随着中国被深度卷入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传统‘银钱并行’的货币体系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可得出近代以来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原有货币体系难以为继;由材料“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相继确立金本位,中国在偿付外债、赔款时承受巨额镑亏(注:镑亏是1935年法币改革前,对国外支付货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