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北京大学以王选、陈堃銶为代表的科研团队,承担了其中“汉字精密照排系统”项目的研制,在国家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合作单位和用户的紧密配合下,成功研制出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系统,掀起了中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为信息时代汉字和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创造了条件。2024年8月2...
报是信息,纸是媒介,从信息到媒介,既有脑力劳动,也有体力劳动,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铅与火”时代,纸都是用铅字印刷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铅块融化、铸字、拣字、排版、压版、铸版、印刷等工序,铸字机的字模决定着字号大小和字体样式。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活字印刷的奥秘,见证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魅力,并追溯到“铅与火”的时代,探寻铅字诞生的历程以及文章排版印刷的全过程。◆ 亲自实践活字印刷 选取特定主题的铅字,发挥个人创意,进行独特的排版与印刷。最终,制作出一款属于自己的活字印刷相框,于有限的空间内,尽显活字印刷的非凡魅力。活字印刷...
中国的印刷术从雕版印刷到发明活字印刷,从木字、泥字到铅活字后,印刷就基本上就是用火熔化铅合金浇铸铅字、铅字排版、制纸版、再用火融化铅合金浇版,上印刷机印刷;所以说它是一项与“铅与火”打交道的工作,铅指铅字、铅版用的铅合金,火当然就是熔化合金的装置——火炉、电炉; 自从计算机的应用,汉字激光排版...
“铅与火” 1983年《扬州日报》复刊后,一支由40多人组成的印刷团队成立,专门负责印刷《扬州日报》。当时的报纸都是用铅字印刷,过程大致分为铅块融化、铸字、拣字、排版、压版、铸版、印刷等一系列繁杂工序。那时的扬州日报社印刷厂分铸字、排版、照相制版、铅印轮转等多个车间,条件艰苦,铅印轮转车间内仅配备了一台...
如今,数十载光阴流逝,在印刷技术早已步入数字时代的当下,想要追寻“铅与火”的痕迹并非易事。采编大厦一层大厅中陈列的铸字机和铅版,默默记录着我们从哪里出发。北京日报印刷厂组建于1952年。“铸字是‘铅与火’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道工序。上世纪90年代以前,报纸都是用铅字印刷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铅块融化、...
教材是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新中国成立70年来,教材出版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出版业的发展,不仅折射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我国出版业从弱到强的历史变迁。一、从“铅与火”到“光与电”:教材出版的工业化之路 新中国成立...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事业方兴未艾,当时的商丘地委顺势而为,果断决策创办一张报纸为商丘发展擂鼓助威。1985年1月1日,《商丘报》横空出世。初创起步,她以笔为号,化文为歌,吹响商丘改革的号角,讴歌商丘发展的成就;在铅与火的锤炼中,她由周二刊发展为周六刊,报名也由《商丘报》换成了《商丘日报》,...
到1993年,来华研制和销售照排系统的欧美和日本著名厂商全部退出中国市场,国内99%的报社和90%以上的黑白书刊采用了以王选技术为核心的国产激光照排系统,使汉字印刷术“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也为汉字和中华文明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 成就展以每十年为一节点搭建英雄模范人物墙,图为2000...
激光照排技术的出现,让中国印刷业跨进光与电的新纪元,活字印刷逐渐退出历史。旧时代里的文字凝聚着文明,在「字在」活字文化博物馆里,我们仍然可以在旧机器的铿锵声中,重新感受这份铅火时代的余温,去体验自己去检字排版心仪的字句文章,再手工拓印装订,触见活字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