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均夫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学者,他对钱学森的教育灵感更多源于本人的生活经历。钱均夫一家乃是吴越国王钱镠的后人,家族传承上千年,出过数不尽的名流士人。钱家为孩子取名严格遵循“继承家学,永守箴规”四个字作辈分,因而钱均夫的父亲钱承慈为自己的二儿子取名钱家治,字均夫。但后来钱家治与兄长都以字自居...
1955年钱学森和父亲的合影,爷俩长得还真像,气宇轩昂。经过多年的努力,钱学森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这一次回来还带着两个孩子,最高兴的应该数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了,这也是当爷爷的第一见到自己的孙子和孙女,别提他有多高兴了。回国后的钱学森 - 英山县景上家居于2
1969年,钱均夫去世前,国家将这些年欠下的3000元工资一次性补给了他。弥留之际,钱均夫把钱学森叫到跟前说道:“别怪爸爸,这些年都是月华在照顾我,她生活困难,这笔钱就给她吧。”谁料,钱均夫去世后,钱学森就“不认账”了,他没有将这笔钱交到妹妹手里,而是全部退回父亲单位,以父亲的名义进行了“捐赠...
这是钱学森小时候与父亲钱均夫的留影。在江逝一带,钱家是真正的名门望族,钱均夫就是吴越国王太祖武肃王钱镠第32代孙。曾任国民政府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钱家自古有十条家训,其中第三条便是: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君主,宜速归附,圣人云顺天者存。 - 何勤(史学爱
钱学森为了照顾父亲,只有自己省吃俭用,给父亲汇款,供奉父亲生活开支。 钱均夫先生也是一位细心的人,对于儿子钱学森汇来的钱,笔笔留帐,从1938年第一笔汇款到1951年,钱学森被美国监控,没有办法汇款止,14年间,一共汇出111笔款项,其中最少的一次是1938年12月的一笔,只有101法币!
钱家系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王钱镠的后裔,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是钱镠的第三十二世孙,钱均夫生于杭州丝商之家,早年就读于清末杭州知府林启所创办的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接受新学,之后又留学日本。 在日本求学期间,钱均夫与鲁迅、许寿裳、经亨颐、厉绥之、蒋方震等人成为至交好友;1908年,鲁迅弃医从文,与钱...
钱均夫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不仅注重儿子的学科发展,更关心全面素养的培养。他的悉心教导和默默奉献,为钱学森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中国科学的一面旗帜。父爱如山 传世家风:钱均夫的教育智慧 钱均夫的教育智慧体现在对儿子的全面关爱上,他既注重科学技术的学习,又鼓励艺术、文学等...
那么钱学森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呢? 钱学森在美国的主要开支可以分为单身和婚后两个阶段。 单身汉时期的钱学森尽管有丰厚年薪,日常开支仍然保持着最低限度,省下来的钱全部汇给国内的父亲钱均夫。自从钱学森工作后,钱均夫的日常开支全部是由钱学森保证的,即便上海沦陷时钱学森的汇款也未曾中断过。
1969年,钱学森的父亲病逝,临终前留下遗嘱,把自己3000元遗产全部交给义女钱月华。然而当儿媳蒋英准备去送钱的时候,钱学森却大声制止:“不行!” 1969年,弥留之际的钱均夫看着围绕在身边的面带悲伤的儿子钱学森和儿媳蒋英,突然问了一句:“月华呢?为什么没有看到月华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