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铁城建议,常态化召开成渝地区重点产业链供应商大会,增进两地政府、企业、机构互动,共育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共同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联合争取一批新的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大科学装置协同布局;大力推动两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人才等资源紧密对接,共同积极抢抓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机遇。...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重要部署,要求“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也是重大生产力布局的“基本盘”。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明晰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的重点方向,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畅通国内大循环,重要且必要。
当前我国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主要涉及五个方向:一是能源、冶金、化工、机械装备等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二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经济、高端制造、新材料等高速增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中试基地、大科学装置等创新平台与创新基础设施;四是煤炭开采、特高压输电、西气东输等能源...
结合外部形势,分析新发展阶段的重大生产力布局的新特点、新内涵,提出五方面重点任务:优化科技、人才组合,形成梯次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布局;统筹国内外重点地区、重点资源,强化重大战略资源保障能力;优化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和功能,加强现代化...
王小广: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是党和国家基于当前及未来发展而实施的战略性举措,是新时代统筹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高水平开放的内在需要,其对缩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提高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提高产业链发展水平和增强发展后劲、促进共同富裕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重大生产力布局实践总体上...
近年来,通过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我国重大生产力布局发生了积极变化。但也要清醒认识到,优化调整任务依然艰巨,一些结构性、体制性、全球性问题依然复杂严峻。比如,一些地区产业结构雷同,比较优势难以充分发挥;部分关键产业、产业链关键环节分布过于集中,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障碍较多...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的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导孙久文认为,基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重大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划分经济区域...
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是党和国家基于当前及未来发展面临的总体形势和重大问题而实施的战略性举措,对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客观要求 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的实践不难发现,无论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156项工程”建设、...
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优先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在推进动能转换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推动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二是着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建立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机制,加强就业岗位调查,及时发布急需紧缺职业需求目录,增强人力资源开发的前瞻...
五大建议聚焦支持川渝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 《建议》表示,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对照目标定位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综合竞争力有待增强、产业协同竞争力不强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有待提升等。对此,川渝两省市代表团联合提出五个方面的具体建议:一是打造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