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读《元亨释书》释鉴真传,对比过《宋高僧传》之释鉴真传,二书之所差别仅在详略不同而已,而《元亨释书》无鉴真得戒于何人,《宋高僧传》则有之,云:“于实际寺依荆州恒景律师边得戒”,详二书之记述其立传之严谨成为古人榜样,二人不同时期不同国度,而传记并无大段错讹,良以所据皆有所本耳,见一寻三,赞宁大...
简介: 鉴真(688-763),唐代高僧,日本律宗初祖,亦称“过海大师”“唐大和尚”。释现如为本愿寺住持!见真字讳鉴真,为中国唐代传教出使日本的著名高僧,其真身圆寂后至今仍存日本,真身塑像,至今供奉!1907年本愿寺住持释现如手绘鉴真说法像绢本真迹! 备注: 镌刻缵花铜轴,原装原裱,金光灿灿,富丽堂皇,颇显档次!绢...
在6次东渡日本中,鉴真等人遇到许多挫折,第一次东渡前,将和鉴真同行的徒弟跟一个和尚开玩笑,结果那个和尚恼羞成怒,诬告鉴真一行造船是与海盗勾结。地方官员闻讯大惊,派人拘禁了所有僧众,首次东渡因此未能成行。其后接连失败,第五次东渡最为悲壮。那一年鉴真已经60岁了,船队从扬州出发,刚过狼山(今江苏南通)附近,...
鉴真东渡名词解释 鉴真东渡是唐代高僧鉴真法师从中国东渡到日本的一段历史事件。期间,鉴真法师在传教的过程中,积极弘扬佛教思想,推广佛法文化,对日本的宗教、文化、教育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鉴真东渡为中国佛教文化传播以及中日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在鉴真法师的带领下,还有众多的高僧、弟子跟随他一同渡海。
鉴真东渡是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事件,以下是对其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 鉴真东渡是指唐朝高僧鉴真历经艰险,六次渡海前往日本传播佛法的历史事件。鉴真原姓淳于,14岁时在扬州出家,中年以后成为有学问的和尚。他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和广博的学识,成为唐代赴日传法的重要人物。 二、过程 鉴真的东渡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
不仅被天皇任命为“少僧都”,而且封号“传灯大法师”,负责管理日本佛教事务。在日本,鉴真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还弘扬佛法,教授中国技艺,获得了无比崇高的地位。这位大师在尝尽苦难后,终于完成了心愿。只可叹,历史记住他的名,却没有留下他传授的“律”。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如释我闻 ...
鉴真(688-763年)唐代高僧,医家。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江都)人。十四岁时于大云寺为沙弥,就高僧智满禅师学佛,后又赴长安从弘景法师受具足戒,先后达三年,遂返扬州,学识渊博。日本僧人荣睿、普照来华学佛留学,并敦请鉴真赴日传佛。鉴真欣然应允,并克服种种困难,先后六次始获成功。他携带佛经、佛具及佛象,...
鉴真[jiàn zhēn] 1. 唐代僧人,日本佛教律宗创始人。本姓淳于,扬州江阳(今江苏扬州市)人。晚年应日僧邀请东渡,几经挫折,以至双目失明。公元754年第六次航行终于抵达日本九州。翌年在奈良东大寺建戒坛,为日本佛教徒登坛受戒之始。759年建唐招提寺,传布律宗。并将中国的建筑、雕塑、医药学等介绍到日本。传有...
鉴真 答案:鉴真,姓淳于,扬州人,唐代佛教律宗大师。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辛,终于在天宝十三年(754)携同弟子...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手机看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名词解释 三省六部制度 答案:隋唐时期中央政权的主要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
[名词解释] 鉴真东渡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唐朝著名佛教律宗大师鉴真在754年成功到达日本,带去弟子多人及大量佛教经典和中国的书籍及艺术品。并在奈良修建唐招提寺,把中国建庙宇、雕塑佛像的技艺传到了日本,成为日本佛教“律宗”的创始者。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