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汉人史书的金国君主深知,从汉末三国起,采石矶附近地区就是南北争夺的焦点。北方打军可以在巢湖打造战舰,操练水军。并从这里沿着河道进入长江,以南北过渡带适应南方水文气候。相比三峡和荆江江段,长江在采石江段的流向是转折后的南北流向,所以流速较为平缓。 采石历来都是渡江作战的首选地点之一 历史上,三国时...
采石矶这个险要之地,居然没有南宋军队的头头来统一指挥。说到能沾点边儿、算是朝廷那边的人,也就只剩虞允文这个文弱书生了。这个文职人员其实并不是来指挥采石矶战役的。不久前,宋廷让他当上了督视江淮军马府的参谋军事,主要任务是催着李显忠快点上任,还有就是以钦差的身份,去采石前线探望和犒劳士兵。虞...
采石矶,原名牛渚矶,位于安徽翠螺山临江处,那里水流湍急,地势险要,有“千古一秀”之美称,因其地扼长江天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由于王权的临阵脱逃,导致了宋军的不战自溃,王权被南宋朝廷罢免了职务,接替王权负责江防事务的统制李显忠尚未及时到任,江南的宋军因“易将”而无人负责,江防部队陷入无人指挥的状态,...
朱元璋命令常遇春率领部队突击,只见常遇春乘小船冒箭雨挥戈勇进,纵身登岸,冲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采石矶岸边石头上的大脚印,据说就是常遇春这次登岸时所留下。当然,人不可能在石头上踩出脚印,所以,这个脚印应当是后人为纪念常遇春而凿出来的。元军四散奔逃,溃不成军,义军其余将领随后跟进,一举占领采石。...
在采石矶这天险之地,南宋军方竟无人统一指挥,仿佛群龙无首。而在这群英之中,唯有虞允文这位书生,勉强能撑起朝廷的颜面,虽无武人之勇,却有文人之智,勉强算得上一根救命的稻草。这位文职人员,并非专为指挥采石矶之战而来。他不久前获宋廷委任,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旨在催促李显忠尽快履职。同时,他...
虞允文在采石之战后名震天下,以前由于他蜀地文士的身份,五十多岁了还未得朝廷重用,之后却一路平步...
采石矶的两次战斗下来,虞允文带领的宋军大获全胜,金国那边则是节节败退,完颜亮拿对面的宋军没辙,只好带着队伍往下游挪,打算换个地方过江,那就是瓜洲渡。到了瓜洲,完颜亮的心情就更不好了,感觉事情有点不对劲。他的军队还是那些军队,就是士气低落,船也比之前少了很多。跟采石矶比起来,瓜洲渡好像更...
11月7日黎明,41岁的虞允文在采石矶江滩勒马。这个以文采著称的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眼前是跪满江岸的溃兵。监军递上的兵册沾着血迹:“能站着的只剩八千。”三个震撼灵魂的瞬间:1. 老卒将最后的炊饼塞给少年新兵;2. 水军都统制瘫坐帐中,反复念叨“战船都被王权带走了”;3. 江对岸金军大营突然鼓声震天,...
宋史对采石矶之战评价很高,说虞允文之身临时指挥,以少胜多再造南宋。但实际上采石矶不过整体战争期间一个战役而已,没有后世传的那么神。而去宋史的记载前后也 不一样,出入很大。就虞允文个人而言,绝对是名垂青史的人物。他可谓是大器晚成。但绝对是文武双全的宰相。44岁的虞允文是在1154年中进士,这在...
文臣上阵,采石矶上兵临城下 金军气势汹汹地南侵,却意外遭遇了南宋文臣虞允文这一强劲对手。在南宋军队中,他的地位颇为独特。虞允文,一位名副其实的文人,平日里担任中书舍人的职位,并无武力之能,甚至对兵书战策也鲜有涉猎。然而,正是这位看似文弱的“书生”,在采石矶面临强敌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