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园录 李化楠 著 更新时间:2015-12-26 15:04:56 最新章节: 【正版无广】第3章 公版免费书 经史子集 古代食谱。清代李化楠撰。李化楠,字廷节,号石亭,罗江(今四川罗县)人。此书是作者为浙江地方官时所搜集的饮食知识、饮食习俗等资料,后经其子李调元整理而成。全书分上下2卷,共记载121则关于调味品、菜肴...
《醒园录》成书时代早,篇幅大,为学者和餐饮界从业人士经常提起,但至今没有一个文从字顺、比较完善的读本供餐饮界学习,更缺乏一本研究著作供学者引用参考。有鉴于此,江玉祥从2006年12月在罗江举行的四川省李调元学术研讨会以后开始校点整理研究《醒园录》,断断续续持续十四年,最终拿出这部《〈醒园录〉注疏》书稿和一篇...
醒园作为《醒园录》的诞生地,成为德阳“川菜故里”文化品牌的核心。当地以醒园为蓝本,开发了“罗江印象”等餐厅,复原和创新《醒园录》中的传统菜品,如罗江鳜鱼、糯米咸鹅蛋等。醒园现为免费开放的文化景点,游客可在此感受李调元的文人生活与川菜历史。周边还建有李调元纪念馆、读书台等配套景点,形成文化体验链。编者...
《醒园录》为清乾隆壬戌进士李化楠所撰的一部饮食专著。乾隆四十七年,其子李调元(乾隆癸未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历官吏部主事、广东副主考,吏部考功司员外郎、广东学政、直隶通永道)编刊成书。二零零五年夏秋之交,香港导演午马以此书为由在撰著者的家乡罗江县拍摄了电影《天下第一宴》,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本...
醒园录 李化楠著 清朝饮馔 《醒园录》序先大夫清代高级文职阶官称大夫。此处乃称其父李化楠自诸生谓学官弟子也。秀才也称“诸生”时,疏食菜羹,不求安饱。然事先大父母,必备极甘旨美味也。《韩诗外传》:“鼻欲嗅芳香,口欲尝甘旨。”至于宦游古时出外做官游历各...展开∨...
现将1984年9月,由侯汉初、熊四智译注,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的《醒园录》序及译文整理转发出来,供大家研读,“序”及其译文完全按原译注者意思,未做调整,至于是否准确?供大家探讨。 醒 园 录 序 先大夫自诸生时,疏食菜羹,不求安饱。然事先大父母,必备极甘旨。至于宦游所到,多吴羹酸苦之乡。厨人进而甘焉...
醒园录(1) 烹调 酒燉肉法 新鲜肉一斤, 刮洗干净, 入水煮滚一二次即取出, 刀改成大方块。 先以酒同水燉有七八分熟, 加酱油一杯, 花椒、 料、 葱姜、 桂皮一小片, 不可盖锅。 俟其将熟,盖锅以闷之, 总以煨火为主。 或先用油姜煮滚, 下肉煮之, 令皮略赤, 然后用酒燉之, 加酱油、 ...
没想到,此次罗江之行却有一个意外收获:重新认识了堪与袁枚比肩的清代美食家李化楠、李调元父子,及其美食巨著《醒园录》。 李化楠是四川罗江人(现属德阳市),乾隆七年进士,其子李调元是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李化楠做过浙江余姚和秀水的县令,宦游江南多年,见识、创意了很多美食,以浙菜、粤菜为主,并和川菜融合,最早开创了“...
《醒园录》:川菜菜谱的里程碑,美食味蕾与诗意的交响 文、图/章继刚 在天府文化中,有两张响亮的名片,如同并蒂莲般交相辉映——蜀诗与川菜。它们不仅是文化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共同编织着这片土地独有的风情与韵味。而在这两张名片之间,第一部川菜菜谱《醒园录》,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味觉的记忆与文化...
基于《醒园录》与《中馈录》的分析 邹 敏 《醒园录》和《中馈录》“是四川饮食发展史上两本重要的古典文献” 。在中华饮食典籍以及川菜烹饪史上,二者均得到了重视。学术界也有关于二者的研究成果出现,但有两个现象值得关注,一是关于李调元、《醒园录》与川菜的研究成果明显多于曾懿及其《中馈录》的研究;二是已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