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待封的背景:郭待封是郭孝恪的次子,他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军事背景。尽管他的军事才能未能与其父相匹配,但在战败后得以保命。 大非川之战的经过:在与吐蕃的大非川之战中,郭待封因为违抗主将薛仁贵的命令,擅自行动,导致唐军战败。他的这一行为是大唐军队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郭待封之所以未被处决,...
话说唐高宗乾封二年,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世勣,率征伐高句丽的远征大军,攻克重镇新城。乘胜令大将薛仁贵等由陆上攻击;水军总管郭待封率领水军,从海上进逼平壤。高句丽军顽强抵抗,战事紧张胶着。此时,大总管李世勣却收到水军总管郭待封送来一首诗,李世勣大怒,对左右道:“军事方急,何以诗为?必斩之!”军...
这位老兄就是上一集中写离合诗的那位,当时郭待封是积利道行军总管,薛仁贵只是一员大将,名义上郭待封的地位要高一些。薛仁贵也是粗心大意,明明知道郭待封这副德行,竟然还是把辅攻以及看守大本营的任务交到他手中。薛仁贵率领前军出发之后,一路上所向披靡,在河口大胜吐蕃军,俘虏牛羊一万多头,并顺利攻占了乌海城...
4薛仁贵兵败吐蕃郭待封先与薛仁贵①并列,及征吐蕃,耻居其下,仁贵所言,待封多违之。军至大非川,将趣②乌海,仁贵曰:“乌海险远,军行甚难,辎重自随,难以趋利;宜留二万人,为两栅于大非岭上,辎重悉置栅内,吾属帅轻锐,倍道兼行③,掩其未备,破之必矣。”仁贵帅①所部前行,击吐蕃于河口,大破之,斩获甚众...
薛仁贵对郭待封的多次言语冒犯,更加剧了郭待封的逆反心理。 本来按薛仁贵的安排,大非岭上是理想的安营扎寨之所,郭待封只要安排手下两万人扎两个营寨放置辎重就行了,远离战场自己还安全呢。 但这时候,他选择不服从军令,擅自率后队跟进。 按李靖兵法,唐军每1万人就有3000辎重兵,所以薛仁贵的5万大军当有1.5万辎重...
历史人物> 郭待封 孝恪子。官至左豹韬卫将军。咸亨中,与薛仁贵率兵讨伐吐蕃,战败,免死罢官。(,参见《新唐书》) 【介绍】: 唐许州阳翟人。郭孝恪子。历迁左豹韬卫将军。高宗咸亨初,副薛仁贵征吐蕃,战大非川,败绩,贷死为民。 郭待封相关 晋惠公
#唐朝[超话]#郭待封,唐许州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唐初名将,郭孝恪次子。 唐高宗时,官至左豹韬卫将军。咸亨中,与薛仁贵率兵讨吐蕃,于大非川之战战败,减死除名。
郭待封以水军自别道趣平壤,勣遣别将冯师本载粮仗以资之。师本船破,失期,待封军中饥窘,欲作书与勣,恐为虏所得,知其虚实,乃作离合诗以与。怒日:“军事方急,何以诗为?必斩之!”行军管记通事舍人元万顷为释其义,乃更遣粮仗赴之。万顷作檄高丽文日:“不知守鸭绿之险。”泉男建报曰:“谨...
薛仁贵在战前与郭待封和阿史那道真强调了速度的重要性,但郭待封的行为表明他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一点。 薛仁贵明确要求郭待封迅速行动,加强乌海的防守,并准备对大非川发起攻击。 然而,郭待封对此命令极为不满,认为薛仁贵的战略过于鲁莽,他坚持自己的保守看法,并以其家族背景和军事经验为依据,质疑薛仁贵的决策。
当时郭待封在西北重镇鄯城驻守,他认为自己的资历和能力都在薛仁贵之上,就耻于仁贵之下,所以就不太听从薛将军的号令,多次违反了他的节度将令,等到薛仁贵的大军到达青海的大非川,并且还要进军至乌海,薛仁贵就对郭待封说道:“乌险之地非常险远,我们的车马行走得非常艰难,如果要把所有的辎重都带上,就会失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