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公夏五 [ guō gōng xià wǔ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 guō gōng xià wǔ ] 比喻缺漏的文字。 内容来自网友贡献并经过权威书籍校验,百度提供平台技术服务。 贡献释义 出处 《春秋·庄公二十四年》:“冬,戎侵曹。曹羁出奔陈。赤归于曹。郭公。”《春秋·桓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
夏五郭公 夏五郭公,汉语成语,拼音是xià wǔ guō gōng,意思比喻文字脱漏。出自《春秋》。成员出处 《春秋·桓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无冰。夏五。《春秋·庄公二十四年》:“冬,戎侵曹。曹羁出奔陈。赤归于曹。郭公。”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文字脱漏 ...
【成语】:郭公夏五 【拼音】:guō gōng xià wǔ 【简拼】:ggxw 【解释】:《春秋》一书中,“郭公”下未记事,“夏五”后缺“月”字。比喻文字脱漏。 【出处】:《春秋·庄公二十四年》:“冬,戎侵曹。曹羁出奔陈。赤归于曹。郭公。”《春秋·桓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无冰。夏...
“夏五郭公”是一个汉语成语,具体含义及出处如下: 含义 “夏五郭公”用来比喻文字脱漏。这一成语源于对《春秋》一书的记载内容的理解。《春秋》一书中,“夏五”后原本应有“月”字却缺失了,“郭公”下则未记事,因而被用来形容文字记录的不完整或脱漏现象。 出处 “夏五郭公”出自《春秋》。《春秋·桓公十四...
郭公夏五 guō gōng xià wǔ 成语接龙 成语解释《春秋》一书中,“郭公”下未记事,“夏五”后缺“月”字。比喻文字脱漏。 成语出处《春秋·庄公二十四年》:“冬,戎侵曹。曹羁出奔陈。赤归于曹。郭公。”《春秋·桓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无冰。夏五。”评论0纠错关注词典网微信...
【成语意思】:《春秋》一书中,“夏五”后缺“月”字,“郭公” 下未记事。比喻文字脱漏。 【成语拼音】:xiàwǔguōgōng 【成语声母】:XWGG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用法分析】:夏五郭公作宾语、定语;指文字脱漏。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使用程度】:生僻成语 【褒贬解析】:...
在《春秋》这部经典文献中,“夏五”与“郭公”两个词语因其特殊性而引人关注。《春秋·桓公十四年》中记载了“夏五”,杜预在其注释中提到,此处不记载月份,是因为存在缺失的文字。而在《庄公二十四年》中则出现了“郭公”,杜预同样在其注释中指出,这同样是因为经文中的缺失导致。因此,“夏五郭...
夏五郭公成语解释 【成语原文】:夏五郭公 【标准发音】:xià wǔ guō gōng 【繁体写法】:夏五郭公 【夏五郭公是什么意思】:《春秋》一书中,“夏五”后缺“月”字,“郭公”下未记事。比喻文字脱漏。 【夏五郭公成语接龙】:小冠子夏 → 夏五郭公 → 公不离婆 ...
夏五郭公是指《春秋》一书中,“夏五”后缺“月”字,“郭公”下未记事。比喻文字脱漏。作宾语、定语;指文字脱漏。【出处】《春秋·桓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无冰。夏五”。《春秋·庄公二十四年》:“冬,戎侵曹。曹羁出奔陈。赤归于曹。郭公”。夏xià,一年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