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灰堆生意的“金主”没了,销路几近断绝,这时在杨渭泉眼里,郑达甫没有了利用价值,两人的合作也就此终止。不过之后较长一段时间里,在古玩市场中流通的锦灰堆画,凡落款为“古闽杨渭泉”的,皆是郑达甫的旧作。 这门中国艺术,引起了国际关注 在上海没有了立足之地的郑达甫,无奈回到镇海老家,以打柴、卖烧饼讨生活,...
郑达甫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家不仅仅是创作美的东西,他们更是在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诠释“艺术”这个字眼的深意。锦灰堆的艺术之路,连接起了历史与现代,更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了被遗忘的美。在未来的艺术舞台上,郑达甫与锦灰堆的故事将继续激励许多人,启示我们以崭新的视角去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笔者研究“八破图”多年,从未见过所谓“杨氏代笔人”郑达甫的作品,但却看过不少杨渭泉的假画。例如伪称“己卯(1939)闽侯杨渭泉绘”的《岳阳楼记八破图》,笔法拘谨呆板,题款书风也不类,一望便知不是杨氏五十五岁的风格。这样的画,即使有杨渭泉的亲笔题款,也难以蒙混过关,不可能被视为真迹。如今,大约在195...
郑达甫(1891~1956年),镇海浦镇十七房郑氏人,他“家贫少孤,在家乡小学任教,性喜绘画,尤擅临摹”。20余岁时到慈溪一店铺司账,后来到了上海,靠卖画为生。 锦灰堆又名八破图,集破、集珍、打翻字纸篓等,是汉族传统艺术珍品之一,以画残破的文物片段堆栈构成画面。“锦灰堆”起于元代,盛于清末,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郑达甫(1891~1956年),镇海浦镇十七房郑氏人,在这一领域被公认的能手,是画了六十多年的郑达甫先生.三四十年代流行沪上的"锦灰堆"之作,大多是郑先生手笔。 中文名 郑达甫 逝世日期 1956年 记载 《镇海县志》 出生日期 1891年 出生地 镇海浦镇 目
郑达甫(1891~1956年),镇海浦镇十七房郑氏人,他“家贫少孤,在家乡小学任教,性喜绘画,尤擅临摹”。20余岁时到慈溪一店铺司账,后来到了上海,靠卖画为生。 锦灰堆又名八破图,集破、集珍、打翻字纸篓等,是汉族传统艺术珍品之一,以画残破的文物片段堆栈构成画面。“锦灰堆”起于元代,盛于清末,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郑达甫先生是清末民国时期,镇海浦镇十七房郑氏人。他自幼家贫却钟情绘画,尤其擅长各类名家作品的临摹。 上海商人杨渭泉看中了郑先生的画技,将他留在家中专门创作锦灰堆画作。然后署以自己的“古闽杨渭泉”款,从此欺世盗名竟达二十年之久!
解放后,"锦灰堆"艺术由于游戏味太重而不被重视,日趋萎缩,终成绝响。在这一领域被公认的唯一能手,是画了六十多年的郑达甫先生。 由于创作“锦灰堆”技术含量高,工艺复杂,绘画者需多才多艺,能写善画并熟知各种技法,加之锦灰堆制作难度大,耗时长,因此能胜任者寥寥,市场遂逐渐萎缩,渐成绝响。2013年,锦灰堆成...
到了2023年,美国学者白铃安更是著作了一本《抱残守缺——中国八破画》,引发了对这一艺术瑰宝的再度关注。 从一个被冷落的名字到如今的国际舞台,郑达甫的故事不仅是对锦灰堆艺术形式的复兴,更是对艺术家自我价值与尊重的再发现。这门曾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中国艺术,如今正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