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广州香山的童生试揭榜了。16岁的郑观应发现自己榜上无名,被父当众怒斥朽木难雕。随后观应到上海跟叔父经商。内容简介 弃学从商的郑观应给在上海洋行当买办的叔父当学徒,小观应聪明伶俐勤学能干,很快便升任洋买办。在上海,郑观应遇到了一生倾情的小蓝丽,却一直因为地位低下而没勇气表白,正当事业如日中天...
郑观应(1842年-1922年),字正华,号陶斋,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和慈善家。他生于福建省福州市,曾在福州船政学堂学习,后来前往上海经商,并成为了当地的富商巨贾。郑观应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曾创办了多所学校和医院,并为贫困家庭提供援助。他还致力于推...
今年回来,郑观应故居焕然一新,郑观应生平史迹展也即将揭幕,还有一系列的学术研讨会、座谈会,所有这些都令她心怀激动。 △郑观应故居群。 “家乡不仅越来越美,对郑观应等名人资源的挖掘利用工作也越来越扎实。作为郑氏后人,我们打心眼里感谢市委...
郑观应(1842—1922),字正翔,号陶斋。他17岁到上海学商,先后在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任买办,后应李鸿章邀请出任轮船招商局总办。1894年完成巨制《盛世危言》,他在书中主张废除“官督商办”,批评洋务运动“遗其体而求其用”。郑观应以上的经历反映了...
郑观应故居位于三乡镇雍陌村,郑观应(1842-1921)是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最负盛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实业家,中国近代史上改良主义的杰出代表,著有《盛世危言》。郑观应故居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是郑观应和兄弟为纪念父亲郑文瑞去世10周年而修建,在青少年时代,郑观应曾在雍陌村跟随父亲学习四书五经。故居...
郑观应是一个时代的领路人,他的著作《盛世危言》集中展现了他的思想。郑观应的主张十分全面,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各个领域。在政治方面,他提出了在中国设立议会,走君主立宪的道路,这一思想比梁启超的维新派要早二三十年,因而郑观应通常被称为中国早期的维新派。在经济方面,他的思想更为超前,主张在中国...
图片郑观应/来源: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商业名人 郑观应生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张謇则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前。他们共同亲历了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军阀混战等。生逢乱世,张謇却在后半生的30年中,创办了鼎盛一时的大生集团,且以一人之力成就了南通一城。而郑观应一生更是经营实业达60年之久,...
郑观应 (1842—1922) 郑观应,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近现代改良主义者。 郑观应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慕雍山人、待鹤山人。广东香山(今中山)人。父亲郑文瑞是一个无功名的读书人,在家乡设帐授徒,并督促郑观应习帖括之学。 咸丰八年(1858年),应童子试未中,即奉父命远游上海,弃学从商,在任上海...
材料 郑观应(1842—1922年),广东香县人。他在青年时代长期从事洋行买办,其日常所见所思,多为洋人主导下的工商实业及其具体操作。他宣称,西洋所恃以雄峙海外、虎视宇内者,完全在于轮船驶于重洋,火车驰于陆地,而以机器从事耕织、开矿和制造枪炮。简言之,“原夫欧洲各邦,以通商为大经,以制造为本务”。光绪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