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4年4月,郑时龄出版主要专著四部,译著两部,在中国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上海近代建筑风格》获2000年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出版的专著《建筑批评学》,首创性地提出了一整套建筑评论的系统方法,建构了“建筑评论”体系。学术交流 截至2014年12月,郑时龄曾出国访问80多次,曾应邀在意大利、美国、...
“台风提醒我们,城市的韧性发展很重要。”9月19日,上海市科协学术年会以“科技视角下的城市更新”为主题展开交流探讨。中国科学院郑时龄院士表示,上海在全国首先提出韧性城市发展的目标,但打造韧性城市,上海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什么是韧性城市?在郑时龄的解读中,韧性城市是可再生能源的城市,也是碳中和的城市、生态...
9月19日,2024上海市科协学术年会在沪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在会上作主旨报告。记者 郑莹莹 摄 2024上海市科协学术年会19日在沪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在受访时称,外滩一直是上海城市的一张名片,它的发展对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颇具意义,也为其他地方的更新改造提供了示范。他表示,在外滩更新改造过程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是同济大学教授、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资深会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现任上海市城市更新专家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专家委员会主任等。 师从罗小未、冯纪忠、陈从周等名家,他兼顾了...
我们在城市更新发展过程中一直强调既要建设看得见的和谐,也要建设看不见的和谐,包括近年来上海15分钟的生活圈就是这样一种让大家感受到温度,感受到看不见和谐的这样一种发展的目标。 从这些年来说上海从2000年开始,把我们的发展城市建设的重点,由原来的中心城,投向了郊区的发展...
自1981年留校任教以来,郑时龄院士始终怀着对身为教师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坚持立德树人,既教书更育人,长期坚持探索、不断实践,用科学高效的方法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为人为师为学的楷模和榜样,对上海教育人才培养、学...
“台风提醒我们,城市的韧性发展很重要。”9月19日,上海市科协学术年会以“科技视角下的城市更新”为主题展开交流探讨。中国科学院郑时龄院士表示,上海在全国首先提出韧性城市发展的目标,但打造韧性城市,上海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什么是韧性城市? 在郑时龄的解读中,韧性城市是可再生能源的城市,也是碳中和的城市、生态的城...
郑时龄在现场演讲上海建筑是浓缩版的“世界建筑史”“上海近代建筑对城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有44处历史风貌区,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在上海,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切片,从1843年开埠以后遗留下来的建筑就像一部浓缩版的世界建筑史,各个时期、各个风格、各个国家的建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活动现场,郑时龄表示。
中新网上海9月19日电 (记者 郑莹莹)从拆除“亚洲第一弯”到外滩“第二立面”区域更新,上海外滩地区的“一举一动”一直以来颇受外界关注。 9月19日,2024上海市科协学术年会在沪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在会上作主旨报告。记者 郑莹莹 摄 2024上海市科协学术年会19日在沪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在受访时称...
中新网上海9月19日电 (记者 郑莹莹)从拆除“亚洲第一弯”到外滩“第二立面”区域更新,上海外滩地区的“一举一动”一直以来颇受外界关注。 9月19日,2024上海市科协学术年会在沪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在会上作主旨报告。记者 郑莹莹 摄 2024上海市科协学术年会19日在沪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在受访时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