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船上食物的主要来源还是来自当地的补给,当地有什么郑和就会补给什么,当船队运行到交通贸易发达的城市港口时,就可以大量购买自己船队所紧缺的食物,像一些水果、蔬菜、猪牛羊肉等,但是因为大部分西方人不吃猪和牛,而中国人的肉类主要就是猪和牛,所以郑和会在船队上专门养殖猪和牛,以此提供给船员大量的肉类...
原是郑和在靖难之役中屡立奇功,尤其是在北京郑村坝一战,扭转乾坤,打败当时来围剿朱棣的李景隆,大败朱允炆南军。朱棣称帝后,自然是要论功行赏的。唯有郑和,朱棣难以下决定,或许原先是想赐之国姓,又想到上述几点,所以不方便赐国姓。最后朱棣把郑和叫到身边,先是给予表扬,后又说由于你立功地点在郑村坝,...
郑村坝之战:朱棣以8万人马对抗建文帝50万大军,双方力量悬殊过大。正当朱棣焦躁之时,郑和请令率百余骑兵迅速冲进对方帅营。建文帝方面主帅李景隆不知燕军虚实吓得阵脚大乱,赶紧败退,朱棣随后率靖难大军助势掩杀,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全线崩溃。 郑村坝一战对燕王来说,不仅解除了建文帝军队对北平...
郑和船队无非是到达了以往到中国朝贡的国家,或者沿着海上丝路已开辟的航线到达了非洲东海岸,是一次出国拜访,而非开拓新大陆。至今,很多沉湎于天朝迷梦的国人仍然对郑和之后不再下西洋痛惜惋悔。但郑和事业难以为继,有技术原因,如船用木材匮乏,采买的大量高价奢侈品难以回本等。建立海上帝国,不是一时之功。像...
郑和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北京郑村坝一战,其功不可没。朱棣称帝后,欲论功行赏,最终赐郑和“郑”姓,意在表彰其正直。这一赐姓,虽有多种复杂考量,但对郑和而言,他已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荣耀。在现代社会,姓名已不再是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重要的是个人的品德和能力。郑和的故事告诉...
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 | 郑和本姓马,后来在“靖难之役”中有功,被明成祖朱棣升为“内宫监”太监,赐姓郑。 后来他又奉明成祖朱棣之命,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非洲、亚洲两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的东海岸,创造了远程航海史的壮举。 毫无疑问,郑和是我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之一。
每天认识一个历史人物-郑和 | 郑和(1371年?- 1433年?),一说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11430年(宣德五年)受...
陈祖义认定郑和浩浩荡荡的船队“有宝物”,面对郑和船队的优势武力,陈祖义声称愿意投降归顺,其实陈祖义是想诈降,然后一举抢夺郑和的船队。但郑和得到可靠线报,知道那是陈的一个圈套。于是,将计就计,在将陈祖义的舰队诱入埋伏圈内后,突然施用各种火器发起密集攻击,陈祖义的舰船被焚毁10艘,被俘获7艘,而...
郑和下西洋 材料一 《明史·郑和传》记栽了郑和下西洋的事迹:“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送)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
1842年8月,在南京静海寺(明成祖为褒奖郑和之功而建,取意四海平静,天下太平),清朝被迫和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这一条约是( ) A. 《天津条约》 B. 《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8月,在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