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列传》第二十八卷在载,熙宁七年(1074)初,目睹经受亢旱连续9个月后的“东北流民,每风沙霾曀,扶携塞道,羸瘠愁苦,身无完衣。并城民买麻糁麦麸,合米为糜,或茹木实草根,至身披锁械,而负瓦楬木,卖以偿官,累累不绝”,郑侠请来画工,以汴京安上门为背景...
下图是北宋郑侠所绘的《流民图》,史书载"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并将这种惨状归罪于王安石的新法。王安石的新法中客观上加重了百姓负担的是 整顿太学,改科举方田均税,兴水利征免役钱,作保甲行市易法,规范市场 相关知识点: ...
郑侠知道劝谏王安石已行不通,遂于熙宁七年(1074年)三月,根据流民惨状画成《流民图》,并《论新法进流民图疏》,送至内阁,不收。郑侠只好假称边关秘报,直接呈送皇帝,并称“如陛下行臣之言,十日不雨,即乞斩臣宣德门外”。神宗反复观看《流民图》,长吁良久,当夜无法入寐。翌日,即下令开封府发放免行钱...
郑侠原本是王安石学生,他为何要和老师作对呢?通常人们以为郑侠是元祐派,他真的是为了维护官僚集团的利益而反对新法吗?郑侠为什么要冒着欺君之罪也要让宋神宗看到流民图呢?郑侠和王安石关系的转变过程 郑侠家里兄弟姐妹很多,家里有很贫穷,他立誓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他在南京清凉寺刻苦读书...
流民图 郑侠(1041—1119),字介夫,福州福清(今属福建)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一生为民请命,做到了“俸薄俭常足,官卑清自尊”,作品有《西塘集》,《西塘先生文集》等。 《宋史·郑侠传》:是时,自熙宁六年七月不雨,至于七年之三月,人无生意。东北流民,扶携塞道,羸瘠愁苦,身无完衣。城民至负瓦楬木,...
蔡京等奸臣的迫害,屡遭贬谪。但他始终情系黎民,清廉自守。有着上天的眷顾,他不但得以善终,还享寿78岁。不过可惜的是《流民图》遗失在了历史的浪潮中,没能流传下来。郑侠死后,百姓仰慕其廉洁公正,在他的老家福清修建了一座“郑公坊”以示纪念。如今走在的福清街头,更是处处能看到这位廉吏的身影。
见此情景,郑侠忧心忡忡,慨然画就一幅《流民图》,并写成《论新法进流民图疏》,请求王安石停止新法,但中书省拒绝向上传达。随后,郑侠又顶着欺君的罪名,把《流民图》假冒成边关急报交给银台司,直接呈现神宗皇帝。神宗展视《流民图》后,长吁短叹,夜不能寐。第二天临朝时下了“责躬诏”,立即罢去方田、保甲、青苗诸...
《流民图》(如图)是开封安上门的监门郑侠于熙宁七年(1074年)在上奏抨击王安石变法时,根据灾民涌入开封的情景绘制而成。此画使宋神宗大为触动,最终导致了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该作品( ) A. 体现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 价值源于君主对其的肯定 C. 是政争产物而无史料价值 D. 创作受儒学价值观的影响 相关知识...
《流民图》终于送到了神宗手中 熙宁七年三月,早已对王安石绝望的郑侠请人绘制了一幅《流民图》。这幅图把灾民呼天抢地、流离失所的惨状表现得淋漓尽致。郑侠再写了一篇长长的奏章,上书神宗,为民请命。其文如下: 臣伏睹去年大蝗,秋冬亢旱,以至于今,经春不雨,麦苗枯焦,黍粟麻豆,粒不及种。旬日以来,街市米价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