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
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起句即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接着以江南的秋作比较,指出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风而少雨”,“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 因此,“秋的味, 秋的色,秋的意...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近百年前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为这北国之秋沉迷辗转。本书以这篇声名远播的文章为根基,收录了《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怀鲁迅》《志摩在回忆里》等最广为人知的经典散文名篇,同时精选了《归航》《饮食男女...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1896-1945)的名篇,1934年8月写于北平。文章通过对北国特有风物的细腻描绘,抒发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Autumn, wherever it is, alway...
《郁达夫:故都的秋》是2006年京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郁达夫。内容简介 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他不拘小节,这是人所周知的;但是对于大节,他是宁死不屈的。二三十年代,他和周作人过从甚密,张资平则与他同是创造社的发起人,可是,当他知道周、张降敌时,他的态度是...
作为一篇以真实为内核的散文,《故都的秋》所反映的这种清静悲凉心境和郁达夫一生的身世命运以及由此形成的性格情趣是紧密相连的。 首先,从身世命运来看。“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后来又经两度婚姻失败,再有两次丧子之痛,此外,郁达夫生活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先后目睹了晚清腐败、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亲自经受了...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写的一篇充满诗意和无限感慨的散文。作者用浓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天,以及这个季节所蕴含的深沉的历史和文化气息。“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是文章的开篇之句,也是全文的基调。郁达夫用这...
故都的秋,《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的散文集。 《故都的秋》精选郁达夫散文二十七篇。郁达夫的散文创作充满了强烈的个性,他常常怀着忧郁感伤的情调,对自己的生活和内心进行深刻而细致的解剖,体现了他“自叙传”的独特风格。 《故都的秋》分成三块,分别为:《
郁达夫小全集:故都的秋(精装)最新章节目录完结共62章 倒序 第1章 杂谈七月 第2章 杭州的八月 第3章 惜掌之歌 第4章 杭州 第5章 浙江的今古 第6章 两浙漫游后记 第7章 浙东景物纪略 第8章 玉皇山 第9章 立秋之夜 第10章 小春天气 第11章 南行杂记 第12章 沧州日记 第13章 临平登山记 第1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