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语言清新淡远,蕴含着色彩感和韵律美,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独特个性和美学价值。 由主观感受和客观描绘的统一而形成的和谐的色彩感和画面美,是《故都的秋》的第一个特色。 色彩...
《故都的秋》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 手法 1、摹绘...
《故都的秋》是一篇充满情感和诗意的散文,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色与况味。故都的秋色,是一幅用墨色渲染的水墨画,是一首悠扬的古曲,是一篇古老的诗篇。它沉静而又深情,古老而又充满活力。
——《故都的秋》赏析 追寻深沉——或许可以用这四个字来概括《故都的秋》的命意。据郁达夫的日记记载,两千余字的《故都的秋》是在1934年8月17日,在他到达北平第四天的一个上午一挥而就的。而此前在青岛避暑40日,却没有写出一篇《青岛的夏》来;或者说经过青岛40日的苦苦思索搜寻,在故都的秋色中豁然开...
郁达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景图。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秋景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点。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既不是按照时间顺序,也不是按照空间顺序,看起来是无序的,其实是按照故都的秋景的特点来安排文章的...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作者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生的代表作,也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重点篇目,以下是新东方在线高考网小编整理了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1、正确认识文章主线对文章的统率作用: 文章的主线统率全文的各个部分。本文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就是“清、静、悲凉”。这里的“清”是与“浊”相对立的,是一种清爽、...
郁达夫《故都的秋》语言艺术赏析 一、背景介绍 《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作于1934年8月17日,是他重回北京的第四天。郁达夫第一次到北京还是在他1913年去日本留学之前。在历经21年的奔波后再次回到这物易人非的故都,让他感慨万千。郁达夫和北京的感情深且浓,就像故都的秋色一样。1923年秋,郁达夫从日本回国后不久...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好散文。关于其中心,课文自读提示和教参都作了明确的分析和界定,认为“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