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受关注的那篇撤稿论文中,邢立达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邹晶梅与美国洛杉矶自然史博物馆恐龙研究院院长路易斯·恰普是拥有非常丰富古鸟类研究经验的学者;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黎刚则在扫描和重建标本上有多年经验;瑞安·麦凯勒在琥珀的埋藏学与软组织保存上经验丰富。 “化石发现是古生物学研究的...
下图为撤稿页面截图与《关于Oculudentavis一文从Nature杂志撤稿的说明》。 从撤稿说明中我们可以看到,撤稿原因是随着发现于同一产地的保存更完整的一件新标本的研究进展,我团队意识到,新标本的头骨与HPG-15-3非常相似,应该归入鳞龙类。这意味着团队之前发表的标本很可能也属于鳞龙类。不同于最初的结论,所以决定从Nat...
在最受关注的那篇撤稿论文中,邢立达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邹晶梅与美国洛杉矶自然史博物馆恐龙研究院院长路易斯·恰普是拥有非常丰富古鸟类研究经验的学者;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黎刚则在扫描和重建标本上有多年经验;瑞安·麦凯勒在琥珀的埋藏学与软组织保存上经验丰富。 “化石发现是古生物学研究的...
然而,仅24小时后,上述国内6位古生物学者便发表联名文章,对该研究结论提出十大质疑,并且认为“史上最小恐龙”很可能属于某种蜥蜴。 2020年7月22日,邢立达等人撤回了Nature文章,据iNature了解,这是中国建国以来,中国学者(中国单位为通讯单位的文章)首次从Nature撤稿,这同时也要求对于学术的严谨性达到了更高的高度。
【新智元导读】3月12日,世界顶级期刊《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等人的一项重大发现,研究团队在缅甸白垩纪琥珀中发现了一只有史以来已知的最小恐龙化石,7月22日,最新一期 Nature 杂志发布该文章的撤稿说明 。 该文章发表仅 2 天后,多位古生物学研究者联名质疑邢立达及其合作...
从撤稿说明中我们可以看到,撤稿原因是随着发现于同一产地的保存更完整的一件新标本的研究进展,我团队意识到,新标本的头骨与HPG-15-3非常相似,应该归入鳞龙类。这意味着团队之前发表的标本很可能也属于鳞龙类。不同于最初的结论,所以决定从Nature撤回这篇论文。
7月 22 日,最新一期Nature杂志发布撤稿说明,邢立达等作者团队表示: “我们作为作者,现撤回这篇论文,以免不准确的信息继续留在文献中。尽管对宽娅眼齿鸟(Oculudentavis khaungraae)的描述仍然是准确的,但一个新的尚未发表的标本给我们有关 HPG-15-3 的演化树位置的假说带来了疑问。” ...
7月 22 日,最新一期Nature杂志发布撤稿说明,邢立达等作者团队表示: “我们作为作者,现撤回这篇论文,以免不准确的信息继续留在文献中。尽管对宽娅眼齿鸟(Oculudentavis khaungraae)的描述仍然是准确的,但一个新的尚未发表的标本给我们有关 HPG-15-3 的演化树位置的假说带来了疑问。” ...
【新智元导读】3月12日,世界顶级期刊《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等人的一项重大发现,研究团队在缅甸白垩纪琥珀中发现了一只有史以来已知的最小恐龙化石,7月22日,最新一期 Nature 杂志发布该文章的撤稿说明 。 该文章发表仅 2 天后,多位古生物学研究者联名质疑邢立达及其合作...
从撤稿说明中我们可以看到,撤稿原因是随着发现于同一产地的保存更完整的一件新标本的研究进展,我团队意识到,新标本的头骨与HPG-15-3非常相似,应该归入鳞龙类。这意味着团队之前发表的标本很可能也属于鳞龙类。不同于最初的结论,所以决定从Nature撤回这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