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嗣禹文集(第一卷)的创作者 ··· 邓嗣禹 作者 李世愉 编者 作者简介 ··· 邓嗣禹(1905—1988),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目录学家和汉学家,中国科举制度研究的奠基人。1935年燕京大学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38年留学哈佛大学,师从著名汉学家费正清,1942年获博士学位。历任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院院长、印第安...
1950年 邓嗣禹在哈佛大学 在北京四合院举行婚礼的费正清、费慰梅夫妇 英文版《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书影 作为与费正清合作时间最长、发表论文最多的留美中国学者,邓嗣禹与费正清保持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合作与友谊。如果说在半个多世纪里,费正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审视和考察了中国,他的研究、著作和主要观点代表了美国主流社会的...
邓嗣禹在学术研究上成就卓著,著述广泛,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他的教学生涯虽在国外,但教授的始终是中国历史。其著述广泛,目的在于古为今用,为中外提供借鉴,以期推动社会变革,促进全球进步。他以赤诚之心,展现了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的崇高使命感。邓嗣禹的卓越成就在国际汉学界产生深远影响,多位学者对其贡献给予...
1943年8月19日,此时邓嗣禹在芝加哥大学主持美军特训班工作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之前,他曾向赵元任借阅过一本传统罗马字拼音法的书籍。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口语教学方式上遇到一些问题,他发现这种方法不大适合于速成班人员学习。于是,他致信语言学家赵元任,进行请教与教学探讨,现将英文信札内容翻译如下:尊敬的赵...
邓嗣禹(1905年7月25日~1988年4月5日) 字持宇,湖南常宁黄洞乡人。1932年燕京大学毕业后,留学哈佛大学,与林语堂 、陈寅恪等同为哈佛燕京学社成员,师从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先生,于1942年获博士学位,后长期任教于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并被哈佛等名校聘为客座教授,是尼克松首次访华时的代表团成员之一。除发表在国内外学术...
5166204_谁是邓嗣禹 84 WORLD VISION 2014.NO.21 谁是邓嗣禹?文 | 知久宇生 专 心研究中国古代秘密结社专题的邓嗣禹,1988年因车祸突然去世。三天后,费正 清为他撰写的讣告中写道:“邓嗣禹是一位乐观、谦虚、勤勉不懈的‘儒家’,同时也是一位对我有帮助的老师和有教养的绅士。”称之为“老师”是作为美国...
本卷中收录的文章包括学术论文与随笔文章,增补了许多近年国内学者翻译发表的邓嗣禹有影响性的论文,主干包括五个部分:《中国文化与世界》《古代史研究》《晚清与近代史研究》《现代中国问题》《美日与世界问题》,这些内容包罗万象,考据了中国文化中的“城隍爷”和“城隍庙”的来历,论述了杜甫诗歌中的宗教观、周公史说的...
史学家邓嗣禹在谈到近代前期中国某历史事件时说:“军事上的失利代表着中国已经失去了融入世界的主动性。这也奠定了清政府饱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基础。向外委曲求全,向内必然是压榨人民。苛捐杂税的收取不得不逼着一部分支付不起这笔钱的人铤而走险。”下列关于“铤而走险”的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 A. 沉重打击了清...
周一良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天资聪明,中西贯通,精通多种外语。于1930年进入燕大学习,与邓嗣禹是同学。本科毕业后,两人继续攻读研究生。 据周一良所著《毕竟是书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周一良是这样评价邓嗣禹:学习极为刻苦,每天熄灯后挑灯夜战到深夜,具有湖南人的倔强和不服输的劲头。
题干中邓嗣禹承认科举制选拔了大量人才(“十之八九”出于科举),但也明确指出“盖世奇才”未必全来自科场。这直接说明科举制虽能选拔人才,但存在局限性,未能完全涵盖所有顶尖人才,对应选项C“难以全面地选拔人才”。选项A(推动阶层流动):材料未涉及社会阶层变化,只强调人才选拔范围的问题,排除。 选项B(禁锢思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