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这里却用来说明道、艺关系和心、手关系:体道或悟道是心灵方面的问题,而将这种体悟通过一定的媒介传达出来却是技艺手法的问题;如果没有高超的技艺手法做保证,在艺术活动上只能是“心高手低”。苏轼又说:“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乃技道两进。”(《跋秦少游书》)这是在评论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
苏轼“艺道两进”论与中国艺术哲学的纲领 | 程相占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250100) 提要 | 在兼收并蓄孔子“道艺”论和庄子“道技”论的基础上,针对艺术活动中艺与道之间的关系,苏轼提出了“有道有艺”、“技道两进”、“道可致而不可求”、“学以致其道”等观点,从中可以概括出“艺道两进”命题。
苏轼的文学主张是道艺两进、随物象形。() A.正确 B.错误 点击查看答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判断题 井点降水中,井点系统的影响半径R的大小与土的渗透系数,含水层厚度有关,与水位降低值及降水时间无关。 点击查看答案 多项选择题 文学认识功能的特点有( )。
德志兄有自白云:“治艺志修于德,做人心本乎仁。为人低调讷于言,为书雅古法乎上。与天为徒师其章,与古为徒明其变。与自然得其象理,于古人得其法式,于书卷得其根性。临帖、读书、悟道,乐在其中矣。”他还有“得一堂”之号,一者,道之谓也。不难看出,贯穿其间的一条主线是:性与道通,心积德厚,师古师...
一、苏轼的技道两进思想 技(艺)道理论发源于先秦,早在西周时期,手工业种类繁多就有“百工”一词,“百工”所从事的基础工作,可以理解为各行各业的“技”,即技能,技巧。《说文解字》中有“技,巧也”之说。《周礼·地官司徒·保氏》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这是关于艺道理论比较...
化学为艺,书法自然会涤除尘俗,气息古雅;以艺为学,又能将艺术的体悟在学问上融会吸收,且完全没有扦格之处,这在自古以来“善书者不鉴,善鉴者不书”,今天学与艺截然两分的现状下,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近年来,他在创作方面喜获丰收,先后出版了《乾嘉学者书法研究》《朱乐朋书法作品精选》《目耕轩诗集》等,这些...
苏轼"艺道两进"论与中国艺术哲学的纲领 在兼收并蓄孔子"道艺"论和庄子"道技"论的基础上,针对艺术活动中艺与道之间的关系,苏轼提出了"有道有艺","技道两进","道可致而不可求","学以致其道"等观点,从中可以概... 程相占 - 《中国文化研究》 被引量: 14发表: 2009年 ...
018摘 要:“技道两进”是苏轼美学思想关于文艺创作的重要命题,它是苏轼儒道佛思想涵容的体现,更是包含苏轼“胸有成竹”、“身与竹化”与“寓意于物”重要的美学思想,是构建其美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关键字:苏轼 道 技道两进苏轼在其完整的美学体系中关于文艺创作提出了“技道两进”的重要命题,这不仅是其儒道佛...
☞ 北宋文艺“文与道俱”“技道两进”的融通思想,并非简单等同于将政治理念、朋党之争投射、灌注到文艺世界中去,更遑论以具体而细微的艺术风格来概括、表现政治理想。【转发】@澎湃新闻上海书评:【上海书评:韩立平...
唯真务实,技、道两进——评长北教授新著《江南传统建筑雕饰艺术·南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