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愚人之愚,多为心中无量,为名利所累,如“三季人”本是自己有无知之处,却偏偏喜与人论高下,颠倒事实,正所谓“任己见 昧理真”。 如果遇到“三季人”和“争理之人”,贤者实在是应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总是自己心不清宁才会遭遇这样的情景考验。应当如何面对呢?末学以为“忍”为当下第一功夫,《弟子规》...
从字面意思看,知是认知、知道的意思,行是实行,践行的意思,所以知行合一和宋代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即:理论联系实际,这也是我们党的三大作风之一,讲的是任何事物都不能空谈理论,必须要学以致用,跟实践结合起来才行。 知行合一,让“知”与“行”两者相互结合,相互验证,相...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1、慎独自修...
老子在这一章阐述了自然无为的哲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并解释了刚柔并济的运用法则,那就是“三知三守”,以及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是说懂得雄强的优势,却能安守雌弱的地位,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的谿谷。这里的“谿”是说山上之水汇入山谷之河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如生命...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1];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2]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3]。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注释】 [1]昆弟:...
熙宁四年,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轼上议曰: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史皂隶未尝无人,而况于学校贡举乎?虽因今之法,臣以为有余。使君相不知人,朝廷不责实,则公卿侍从常患无人,而况学校贡举乎?虽复古之制,臣以为不足。夫时有可否...
齐桓公时,有处士曰小臣稷,桓公三往而弗得见。桓公曰:“吾闻布衣之士不轻爵禄,无以易万乘之主;万乘之主不好仁义,亦无以下布衣之士。”于是五往乃得见之。或曰:桓公不知仁义。夫仁义者,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义。故伊尹以中国为乱,道为宰于汤;百里奚以秦为乱,道...
翻译《长安雪下望月记》、《山庄玩月记》长安雪下望月记今年子月月望,长安重雪终日,玉花搅空,舞下散地,予与友生喜之。因自所居南行百许步,登崇冈,上青龙寺门。门高出绝寰埃,宜写目放抱。今之日尽得雪境,惟长安多高,我不与并。日既夕,为寺僧道深所留,逐引入堂中。
孔子云:“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制礼作乐,必具中和之德,声为律而身为度①者,然后可以语此。若夫器数之末,乐工之事,祝史之守。故曾子曰:“君子所贵乎道者三……笾豆之事,则有司存也。”②尧“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其重在于“敬授人时”也。③舜“在璇玑玉衡”,其重...
自知之明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能够指导人们量力而行,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人生旅途漫漫,懂得取舍是生活的智慧,行为有度是为人的准则,摆正位置是处世的清醒。人生贵有三“之”,知“舍得之道,克制之礼,自知之明”,才能走好人生路,过好每一天。作者简介:勤一一,富书专栏作者,富书素材营学员,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