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认为在中国传统文人的建筑学里,有比造房子更重要的事,那就是重返自然。 不建地标,只改旧舍 去年9月,中国美院开学典礼上,王澍本来应该出现在众目睽睽的主席台上。但他一早就拉着行李箱,和妻子赶赴300公里之外一个浙江南部的小山村。 ▲南京三合宅 拿了普利兹克大奖的他,没有在大城市做地标建筑,反而是更深入...
早从2003年开始,王澍便开始崭露头角,横扫国内国际大奖,从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中国建筑艺术奖、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学术奖,到威尼斯双年展特别奖、法国建筑学院金奖……可相比于被称为建筑大师,他却说自己只是个造房子的。 建筑文化随笔集-《造房子》©...
王澍一直坚持在中国建筑里筑进文化符号,他希望建筑能与自然更好地融合,让人们找到一种更诗意的生活方式。他希望中国的建筑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长久地留在历史中。 而他也的确成功了,象山校园让王澍拿到了普利兹克奖,而他也并未停下自己的脚步,他开启了“抢救乡村建筑文化”的工作。他用自己的方式留住那些老建筑的美...
“建筑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就像中国山水画那样。与自然彼此交融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的价值深植于中国建筑史。”王澍说。人群生活方式的表达 “我不谈建筑,我只造房子。建筑离人太远,而房子扎根生活。我造的房子,要扎根中国人的生活。”在王澍心中,生活,始终是建筑里诗意的存在。“真正的生活都是由一些琐碎的...
毕业后,海宁青少年宫的设计建造是王澍的第一个作品,他一直在寻找中国文化里的底蕴:人与自然的和谐。但他的设计也会被人嘲笑、不解,甚至说成“丑”。从1990年到2000年,他把自己沉浸在书籍当中,融入山乡村野,与农人为友,与古屋为伴。悉知砖瓦各种构造,知晓钉子如何结合木料。十年的低谷让他养精蓄锐,厚积...
*本书从建筑出发,却不止于建筑,更是一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性的著作。传统文化的当代性一直是这些年学界反复思索和讨论的重要课题,王澍以自己的学术素养,以及营造经验,构建出独特的关于东方美学的审美体系,也给出传统文化进入当代的路径,这对于当下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王澍造的房子,扎根中国人的生活。每每落成,如李白诗,浪漫情怀下,是彪悍锋利的坚定。 作为时代的逆行者,王澍能够立起自己的大旗不容易:追随向来简单,能够在黑暗与混沌中趟出一条自己的路来的人,才值得叹服。 困局:七年沉寂 20世纪90年代,王澍突然沉默了。 在此之前,他是一个无比狂傲的战士。挥舞着批判...
上图为王澍在《造房子》 中所写 做建筑和造房子也许在我们看来是一个意思,但对于王澍而言,他更倾向于后者,他觉得,房子是造出来给人住的,当然要与居住者对话,给予他们鲜活有温度的空间而非冰冷的墙面。当城市化进程引发建筑的变革,他远离浮躁,毕业后的十年没有参与任何一座...
王澍自觉心性被滋养。看待人、看待自然的眼光,开始发生细腻的变化。 这段间隔之年,让他发现自己想要做的是什么,最适合自己的东西是哪一种:中国园林。 3. 造房子,就是造一个世界 在《造园和造人》这篇文章中,王澍用三句话概括了自己的建筑美学或者说对建筑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