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的历史学者刘恕编撰了一部著作,名为《通鉴外纪》。这部作品共分为10卷,另外还有一部详细的目录,也就是年表,涵盖了五卷内容。它的编纂工作始于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刘恕曾是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重要助手。《通鉴》的起始时间定为后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直至周显德六年...
同治辛末年《通鉴外纪并目录》 北宋刘恕撰。10卷,又目录(年表)五卷。完成于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作者曾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以《通鉴》起于后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拟取后周烈王二十三年前为“前纪”,显德六年以后为“后纪”。后病废在家,仅成“前纪”,因《国语...
资治通鉴:通鉴目录:通鉴外纪(大清光绪已巳年成都官书局石印线装书)共160_古籍/善本: 品如图,有的有虫眼,有几本品差无封面封底,品买家自鉴,书保证原版老书,缺43.76.113—117.119—126.128—130.94.143.153.有3本品差,其它就是有几本有虫眼,成都官书局线装书,仔细看
资治通鉴:通鉴目录:通鉴外纪(大清光绪已巳年成都官书局石印线装书)共160,历史古籍,光绪,足本,线装,其它版本,32开,,收藏购买资治通鉴:通鉴目录:通鉴外纪(大清光绪已巳年成都官书局石印线装书)共160等古籍/善本相关商品,上7788古籍收藏
《通鉴外纪》是按《资治通鉴》体例补《 资治通鉴》缺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以前史事的编年体通史。刘恕撰,原名 《通鉴前纪》。修 《资治通鉴》时,司马光认为 “经不可续”。故只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始撰写。既称 《通鉴》,当时人们就感到是个缺陷。为此刘恕欲与司马光摭周威烈王以前事迹为 《通鉴前纪》...
资治通鉴外纪卷第一 宋京兆万年刘恕编集 包牺以来纪 包牺氏 包牺氏母曰华胥蛇首人身风姓生于成纪年可纪而皇甫谧上古至周厉王无 疑事异端备列于注以示传闻异辞诸儒所纪皆有年众说差玄不同及象日月之明谓 之太昊取牺牲以充包厨号包牺后世音谬谓之伏 牺或谓之虙牺一号皇雄氏黄熊或作都陈或云甲寅元年辛...
资治通鉴外纪01 包犠以来纪 下载积分: 300 内容提示: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内文: 史部史部,編年類編年類,資治通鑑外紀資治通鑑外紀,卷一 用戶名稱:用戶名稱:THINKER DING原文及全文檢索版卷一 列印日期列印日期/時間: 列印頁數:列印頁數:1 上海人民出版社...
历史知识> 通鉴外纪 书名。北宋刘恕撰。十卷,目录五卷。恕以《资治通鉴》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迄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阙前略后,首尾不备,欲采周威烈王以前之事为《前纪》,宋兴以来之事为《后纪》。后病废在家,仅成《前纪》,度《后纪》难成,遂改名为《外纪》。起包牺,终周威烈王二十二年,...
《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深远,下列不属于其影响的是 A. 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推动全世界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 B. 姓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几乎所有家族的家训...
通鉴外纪..通鉴外纪余观编年史书,推《左传》、《资治通鉴》者,然究二书之间,断六十四年事,每观二书心实憾之,故遍查史料,编为一书,以补昨日之缺,起周贞定王介二年,甲戌,公元前467年;终周威烈王午二十二年,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