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济渠,这条横贯中原的水上动脉,不仅见证了古代中国的辉煌,也深刻影响了其后历朝历代的经济发展。从隋炀帝开凿通济渠的壮举,到唐代对其的维修与利用,再到宋代的汴河繁荣,通济渠不仅是一条运河,更是连接南北经济、文化和军事的命脉。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通济渠的历史变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中国三十大发明》...
接着,又陆续发令穿凿以东都为中心、通向江淮、河北等地的大运河,以加强对这些主要经济区的联系和控制。 最先穿凿的是通济渠,凿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通济渠可分西、中、东三段。西段以东都洛阳为起点,以洛水及其支流谷水为水源,在旧有渠道阳渠和自然水道洛水的基础上扩展而成,到洛口与黄河会合。由于...
其次开凿大运河和通济渠,也加强了中央政府控制全国的能力,南方的物资经由大运河运抵中央,再由中央输送到北方边塞地区,因为粮食有了充足的保障,北方边境边防也因为运河的开凿而瑜伽巩固。而且水运相对于陆运的便捷性和成本上的低廉,对通济渠以及大运河沿线的手工业和商贸往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运河把南方地区的...
通济渠(唐宋时期称作汴河、汴水),始建于隋朝,是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连接黄河与淮河。通济渠自河南省郑州市荥阳的板渚(今汜水镇)出黄河,经鸿沟、蒗荡渠、睢水沟通了江苏盱眙境内的淮河,全长650公里,共流经3省6市,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魏、晋后开封以上河段称汴水,自开封以下河段...
1.1 【 通济渠的起源与发展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这句诗描绘的正是大运河中的通济渠,即汴水。 通济渠,亦称汴河,早于战国时期由魏国开凿的鸿沟奠定了基础,全长650公里,是沟通黄河和淮河的重要水道。其源头在河南荥阳的板渚,经过黄河的滋养,一路流淌至江苏盱眙,最终汇入淮河。继...
一、通济渠的历史背景通济渠,南北绵延,起于洛阳,终于山阳,旨在将黄河与淮水连接起来。这个宏伟的工程意在实现水路运输的便利,使得从洛阳出发的船只能够直接通过水道到达南方,而无需经过漫长而艰辛的陆路运输。这一设想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隋朝的统治下,国家急需巩固对南方的控制,尤其是...
通济渠 一直以来,通济渠的走向有南北两线的说法。一种北线说法,说的是通济渠由汴水入泗水;另一种南线说法是,通济渠直接由汴从商丘东南流入淮,不先会合泗水。直到柳孜运河遗址的发掘,才结束了通济渠(汴渠)南线、北线的千年之争,专家证实柳孜运河遗址坐落在通济渠中段,成为整个隋唐大运河遗址最具价值的...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开凿的通济渠分东、西两段,西段起自东都洛阳,西引谷水、洛水,东循阳渠故道由洛水入黄河;东段起自板渚(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经汴水故道,至今河南开封,别汴水折而东南流,经杞县、睢县、宁陵至商丘东南蕲水故道,又经夏邑、永城、安徽宿县、灵璧、泗县、江苏泗洪至盱眙对岸注入淮河。
据《隋书》记载,隋炀帝在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迁都洛阳后,立即下令开通济渠。这一工程从西苑开始,利用谷水和洛水,一路延伸至黄河。同时,又从板渚引黄河水通往淮河,形成了通济渠的基本走向。换句话说,如今穿洛阳城而过的洛河,正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对阳渠、鸿沟等旧有河道以及自然河道的...
运河研究|试论通济渠的水利灌溉 隋唐大运河不仅具有交通运输功能,还具有水利灌溉功能。沿汴屯田,就地取粮,用汴河水灌溉农田,早在唐代就有了。宋代在王安石变法的鼓励下,引汴水放淤达到高潮。为了引汴灌田,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著名的有在安徽天长、宿县一带兴修的“三十六坡”和“横斜三沟”等大型水利工程。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