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背景下创作完成的《通往奴役之路》则让哈耶克扛起了20世纪自由主义的大旗,一场自由与计划间的较量悄然展开。哈耶克与凯恩斯的巅峰对决使得各自的理论不断完善,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也不断加强。近日,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哈耶克舌战凯恩斯:思想的巅峰对决》一书向读者阐释了上述两本书中针对目前的经济和政治现象应...
哈耶克由此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国家社会主义解释学派,他的解释与一种(占据支配地位的)受马克思主义影响较大的解释形成了有意识的对照。 这一解释在(通往奴役之路)出版之时甚至在民主的社会主义者——大概是哈罗德.J.拉斯基,他是哈耶克在伦敦经济学院的一位同事,尤其能够恰当地代表受到哈耶克主要批评的那一类型的知识分子--...
其后,由于周德伟和殷海光等的努力,哈氏思想几乎在台湾同步传播。继早期关注哈氏《通往奴役之路》一书的反极权主义后,台湾思想界于1960年代后也随着哈氏《自由秩序原理》、《法律、立法与自由》等的出版,开始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关注自由秩序的学理建构。其后,作为哈氏和殷海光共同的学生,林毓生(1934~)在哈氏、周德伟、殷...
在这本书里,作者托马斯·霍伯对这两位伟大学者的现代经济学思想进行了清晰的历史性考察。作者认真研读了两位学者的代表作,凯恩斯的《通论》和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并将他们置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满目疮痍的背景下考察。作者认为,理解这两本著作写作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我们认识当前的经济与政治现象,比如经济危机...
《通往奴役之路》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终结和自由主义经济原则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确立,无疑具有划时代意义。哈耶克在这本书中向世人大声疾呼:不要选择计划经济,那是一条通往奴役的道路!数百年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虽然不是完美无缺的体制,但无疑是人类迄今所能发现的最有效率、最为理想的资源配置体制。
在“二战”盟军胜利曙光初现的1944年,两本思考政治与经济的著作相继面世,即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和卡尔·波兰尼的《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战后哈耶克的著述迅速被奉为圭臬,而波兰尼的则倍显冷落,直到美苏冷战结束,自由市场经济的诸多弊病陡然呈现在阳光下,尤其2008年暴发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至今余波难平。
在这本书里,作者托马斯·霍伯认真研读了两位学者的代表作,凯恩斯的《通论》和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并将他们置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满目疮痍的背景下考察。作者认为,理解这两本著作写作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我们认识当前的经济与政治现象,比如经济危机、全球化、欧洲一体化进程等。 本书向读者展示了凯恩斯是如何通过货...
在网上,该书被网友列为“被翻译‘毁掉’的经典好书”第4名,与《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论自由》(许宝騤译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龙婧译本)、《精神生活》(姜志辉译本)、《罗马帝国衰亡史》(黄雨石等译本)、《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本)、《自由史论》(胡传胜...
王十月祖籍湖北荆州,跟周崇贤一样,毫不避讳自己只有初中文凭。多年前,一位来自北京的大学教授找到在深圳打工的王十月,做产业工人阅读调查,他说在读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教授带着质疑口吻问:看这些书?你看这些书有什么用?“看到他那么惊讶,我猜他认为我不应该看那么有文学性的东西。”一边打工一边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