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难唐代:杜甫 五十头白翁,南北逃世难。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 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 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 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
《杜甫诗选逃难》(杜甫)全文翻译鉴赏 杜甫诗选 逃难 杜甫 系列:杜甫诗选|杜甫诗集 杜甫诗选 逃难 【原文】 五十白头翁1,南北逃世难2。 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 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3。 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4。 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 故国莽丘墟5,邻里各分散。 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 【注释...
诗人当年是逃离的长安,他的逃难生涯,早就开始了。逃到陕西,有过短期任职,去了一趟甘肃,边塞之地,未能久留,又翻秦岭,穿蜀道,进成都...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 诗的字面意思是:烂布缠在瘦骨如柴的身体上,逃难的生活,又苦又冷。对逃难的生活,诗人作了一个总体描述:没有衣服,只有一块布,裹...
接下来,把村农说成“野人”,是乎顺理成章了。 诗人的内心,是十分复杂的,他在《哀王孙》里,说“龙种自与常人殊”,可以看出杜甫的庸俗忠君思想,诗人的潜意识里,或多或少,是有等级观念的。他年轻时候,因为才华出众,经常出入王府大宅,得到了上层社会的认可和肯定,他很留念那段时光,这一段生活,对他后来的仕途,...
-杜甫 “漂泊西南天地间 ”的逃难精力经历: 杜甫有一首《逃难》诗,记述了十五多年来携家逃难的境况,诗文曰:“五十头白翁,南北逃世难。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乾坤万里 内,莫见容身畔。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 杜甫逃难开始于...
李青石 秦岭,在诗圣杜甫笔下也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辛酸诗篇。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关中大旱,杜甫在这一年夏天所写的《夏日叹》一诗中具体描述了这场自然灾害的悲惨情形: 夏日出东北,陵天经中街。朱光彻厚地,郁蒸何由开。上苍久无雷,无乃号令乖!雨降不
杜甫看到朝廷腐败,感到失望,辞官逃难,看到民不聊生,感到痛心疾首,由此可见他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在去往成都的路上,凶险艰难,但是他却咬牙克服,说明他是一位坚定顽强的诗人;住在草堂里,内心感到满足、踏实,可以看出他是一位知足常乐的诗人。故答案为: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坚定顽强、知足常乐的诗人。故答案为:...
7014杜甫五古《逃难》读记大历五年夏四月庚子湖南都团练使崔旰瓘为其兵马使臧玠所杀玠据潭州为乱 7014杜甫五古《逃难》读记 杜甫五古《逃难》读记 (小河西) 逃难 五十头白翁,南北逃世难。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 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 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欢。故国莽丘墟,...
《江畔独步寻花》背后的故事759年,关中地区大规模的饥荒,再加上安史之乱,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杜甫对朝廷彻底失望,决定辞官逃难。于是,杜甫带着一家老小,先去了距离长安城七
当年他在逃难的时候写了好多让人惊叹的诗呢!就好比他在颠沛流离中的那些日子,简直就像是在狂风暴雨中艰难前行的小船。 你想想看,他一边要躲避战乱的纷扰,一边还要承受生活的困苦,这得多难啊!就好像我们在遇到特别棘手的困难时,那种焦虑和无助。杜甫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拿起笔,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写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