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答案:①用孙权的典故,表达词人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②用刘裕的典故,表达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追慕以及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③用刘义隆的典故,警告主战权臣韩侂冑不要草率出兵。④用廉颇的典故,表达词人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及壮志难酬的感慨。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用典...
南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已经66岁的辛弃疾,听闻南宋朝廷有意北伐,他在满怀欣喜的同时,也为这次北伐深深地感到忧虑,于是他写下了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岳飞的后人岳珂看到了辛弃疾写的这首词以后,就对辛弃疾说:“觉用事多。”意思是说,我觉得你在这首词里面,使用的典故确实有一点太多了。...
#辛弃疾词#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辛弃疾的一首封神之作,这首词是辛弃疾66岁时写的,整首词一共用了6个典故,但毫无堆砌罗列之感,用典贴切,暗含双层喻意,堪称用典之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宋)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
1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①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④。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⑤。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二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宋·辛弃疾 一、写作背景 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 1205) ,辛弃疾六十六岁时。当时韩侂(tuō)胄(zhòu)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1204年被起用,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六十六岁的辛弃疾登上了京口北固亭,望着眼前江水东逝,想起了曾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天下英雄谁敌手”的孙权孙仲谋,他拒曹操于赤壁,逐刘备于夷陵,如今这样的英雄再也难以寻觅了。另一位英主刘裕,他攘除内乱,取代东晋,建立新兴政权,经过两度挥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失地,威震天下,可现在他...
语文: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指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所有的典故. 请说明这些典故的内涵和作者的用意.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用典见长,这首词共用了五个典故。五个典故分别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就是解读这首词的一把钥匙。读懂词中五个典故,就读懂了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所抒发的满腔悲愤,就理解了诗人的北伐复兴情结。 首先,“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吴国国君,其以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曹操...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两句诗意思是遥想当年,刘裕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表达了辛弃疾对古代英雄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期望,根据题干“化用了宋武帝刘裕的典故”,诗句与题干的情境相符合。故应填: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综上,故填:金戈铁马,气...
内容提示: 1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①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④。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⑤。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二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