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规定每丁每年服徭役二旬(20天),为正役,但如果国家不需要平民服役,平民可以“输庸代役” ,即用缴纳实物的方法来取代徭役。这一制度() A.有利于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 B.是均田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C.加重了农民的徭役负担 D.开创了按资产征收赋税的先河 ...
唐代租庸调法中,每年必须服国家劳役的男丁可以用交纳一定数量绢或布等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称为“庸”。“输庸代役”发端于隋,制度化于()。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略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小额打赏 169人已赞赏
答案(1)目的:根据材料“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按照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作庸,也叫‘输庸代役’”并结合所学可知,为适应均田制,保证国家赋税的征收;以庸代役可以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
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该法的特点是( ) A.以丁身为本,输庸代役B.人口税分算赋和口赋 C.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D.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21-22高一上·江苏盐城·期中查看更多[3] 更新时间:2022/02/14 20:13:40 【知识点】赋税制度(汉-唐)解读...
材料一 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制定的,是以“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其课税对象一是田(纳粟或稻),二是户(纳绢或麻),三是身(纳绢或布代役)。天宝年间,不堪兵役和赋税负担的农民大量脱籍逃亡,朝廷控制的纳税人口减少,赋税收入受到影响。同时,户籍失实,赋役混乱,官吏趁机作弊...
百度试题 题目唐代租庸调法中,每年必须服国家劳役的男丁可以用交纳一定数量绢或布等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称为“庸”。“输庸代役”发端于隋,制度化于()。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唐 反馈 收藏
百度试题 题目[填空题] 唐代租庸调法中,每年必须服国家劳役的男丁可以用交纳一定数量绢或布等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称为“庸”。“输庸代役”发端于隋,制度化于()。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唐 反馈 收藏
答案(1)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实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赋税制度混乱,唐朝财政面临崩溃。内容:征税标准以田亩和财产为主;征税时间为夏秋两季收税;征收商税,扩大征收面;量出制入,制定税务征收总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2)特点:实行货币地租,赋税折银征收,纳银代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