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的关系,大家都对乌台诗案比较了解,也都知道苏轼是文字狱的受害者。但只论恶劣影响的话,车盖亭诗案影响更为恶劣。车盖亭诗案是北宋开国以来打击面最广、打击力度最大的一项文字狱案。王安石变法后,朝廷大致分为两派,一是变法派(又称新党),一是反对变法的守旧派(又称旧党),两派...
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另一起是发生在宋哲宗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的蔡确车盖亭诗案,宣仁太后(即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后,重新起用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元祐四年,任汉阳军(今湖北武汉)知军的吴处厚,指控前任宰相新党领袖蔡确在游安州(今湖北安陆)车盖亭时,所作诗中用唐上元年间郝处俊谏高宗传位于武后之...
蔡确大难不死,必有下回,很快,第二回就来了。蔡确贬到陈州之后,没过多久,就因为自己弟弟贪污的事情而被贬到湖北安州,那更加偏远了,蔡确的心情非常糟糕,那出去玩吧,反正湖北之前也没来过,游山玩水不也挺好的吗,放松心情,于是来到了一个叫车盖亭的地方,看着湖光山色,也不知道那里有没有湖,反正河是有的,蔡确...
由于蔡确是在游览安州一个叫做车盖亭的小郊外时写下的诗句,此案又叫“车盖亭诗案”,案发之后,面对地方上的吴处厚和谏官梁焘、刘安世的奏疏,高后其实一开始也是拿不定主意,就在高后犹豫的时候,梁焘带来了一个消息,早前被贬官外放的刑恕报告,诗句就是蔡确仗着拥立哲宗的功劳在诽谤高后。 刑恕神宗元丰年间蔡确的...
车盖亭诗案 文/张春生 北宋时期,曾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案件,它严重影响了北宋的政治生态,也影响到了雷州半岛的文化格局,只是历时久远,很多人已记不起这个案件了。 这就是车盖亭诗案。 王安石变法后,朝廷大致分为两派,一是变法派(又称新党),一是反对变法的守旧派(又称...
“车盖亭诗案”比“乌台诗案”更加恶劣 (陆毅扮演的苏轼) 许多人都知道北宋变法派制造了一起迫害苏轼的乌台诗案,却可能不知道保守派也制造过一起车盖亭诗案,迫害变法派蔡确。 许多人也都知道变法派泡制了一个元祐党人碑,却可能不知道这种将反对派列上黑名单的做法是元祐党人自己发明的,他们执政之时,率先将...
宋代“乌台诗案”是历史上一场著名的“笔祸”,此案十年后,又爆发了另一场“笔祸”,即“车盖亭诗案”。两案发生的背后,既有个人恩怨,也有政治斗争,但后者远比前者的波及范围更广,影响更为深远。 一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正当壮年的宋神宗去世,即位的哲宗年仅九岁,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作为旧党的重...
蔡确车盖亭诗案的结局 雪岸 蔡确车盖亭诗十章,如何被诬谤及君亲、讽刺执政、包藏怨心呢? 从史籍看,还是围绕吴处厚的首先诬告而展开的。 《宋史·蔡确传》(卷四百七十一列传第第二百三十):“确在安陆,尝游车盖亭,赋诗十章,知汉阳军吴处厚上之,以为皆涉讥讪,其用郝处俊上元间谏高宗欲传位天后事,以斥东朝...
就此意义而言,蔡确车盖亭诗案,不过是当时守旧派对新派再清算的一个突破口。至于对蔡确车盖亭诗的曲解诬告,不过是朝廷两派政治斗争的一种卑劣的政治手段而己。蔡确车盖亭诗案就这样演变成北宋的第二桩大诗案。 注释: ①《挥尘录》:“会汉阳僚吏至安州者,持正问处厚近耗,吏诵处厚秋兴亭近诗云:'云共去时...